戏剧与人生的年月交织——《忘年》编剧访问
问︰香港话剧团戏剧文学部
答︰《忘年》编剧林泽铭
1. 可否用一句话介绍您的入围剧本?
一对年龄相差31年的男同志恋人,为了「在一起」努力跨越人生阶段的不同步。
2. 创作《忘年》的原因是甚么?
我有个比我年长的另一半,是完全生于不同年代的那种。初相识时,我们即使没有坦言相对,却也感觉到大家对「年龄差」这回事很在意;因为它揭露了许多价值观的相异、人生阶段的不同步、未来的不确定性,亦暗示了二人很大机会未能如「正常」情侣一般同偕到老。直至数年前,一位朋友意外离世,教我切身体会到生命无常,触发我思考有关人生、死亡等课题。我忽然觉得,两个人的所谓差距,在不可预测的人生里,原来不足挂齿。年长的、年轻的,既然都在面对同样的人生课题,那么我们是否都可以忘却年岁的距离,化解彼此间的鸿沟?于是,《忘年》就这样诞生了。
3. 如何想像出剧本中的角色?
剧中故事时间横跨15年,而剧本亦强调两个角色各自经歷的不同人生阶段,所以我会以「人生阶段」作为设计角色的切入点。Daniel Kong是年轻的那位,由19岁演到30前半,经歷的人生转变十分丰富,如上大学、踏足社会、成家立室等,基本上就是一个少男进化成一个男人的coming-of-age旅程;这个年龄范围,恰巧跟我很接近,因此偶尔我会观照自身,回想那个阶段的我觉得甚么最重要,怎样看世界,然后再想想Daniel Kong这个角色会否也有这种特质和想法。至于年长的那位Daniel Tang,我会想像一个50至60前半的男人会经歷些甚么——那些显然不是年轻人所遭遇的高低跌宕,很大部分是一些自己无法掌控的外在因素,如体力下降、在职场上被取代等。幸运地,我身边也有不少这个年龄层的朋友,我可以透过观察他们的行径举止和聆听他们的分享,想像剧中的Daniel Tang是个怎样的人。
此外,我创作角色时都会为他们设计一个确实的出生年份。只有这样,我才可以更确切地想像角色在哪一个年代成长,经歷过哪些歷史或社会事件,追慕过哪些流行文化或明星之类。这些资讯,也许不会在故事中明言,但对我建构一个角色的价值取向很有帮助。
4. 现时的剧本中,最喜欢哪一个瞬间?
我喜欢在博物馆任职保安的Daniel Kong,坐在一幅越战遗孤照片前,叩问不同年代的人经歷的苦难能否相提并论。我在越南旅游时参观了越战的纪念馆,馆内很多惨不忍睹的相片,不禁教我反思生命中种种的不如意,对比歷史洪流中的战争与灾祸,根本微不足道。然而,这又是否代表我们不应在意自己的痛苦?我没有答案,Daniel Kong也没有答案,但那一刻真诚的思考,然后真诚地承认无答案,是我认为剧本中最美丽的瞬间。
5. 「风筝计划」读剧和精炼的过程对您有甚么启发?
一个剧本若精炼未够,贸然搬上舞台,经过几场演出,一切便会骤然结束,亦会很快被遗忘,消失于茫茫大海。「风筝计划」给我的启发是:剧本的生命力理应不止于此,而是延绵不绝,既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更可反覆细味。这计划容许编剧持续不断地打磨剧本,为的就是希望剧本未来也可持续不断地飞舞。在修改、精炼、排练及吸收观众意见的过程中,我发现剧本仍有许多未被挖掘的可能性;每次的小发现,都让我惊喜萬分,亦令我更确信剧本绝非硬梆梆的文字,而是有生命的。
6. 有甚么特别的编剧秘诀、方法或小习惯?
我会到酒吧喝酒。我很喜欢收集不同人说话的特质,包括言辞的运用、声音的质感等,作为编写对白的素材,而酒吧确是一个好地方,让我观察到不同人的言行举止和语感。此外,我每次写一个新剧本时,都会找来一个值得参考的经典剧本,然后当作自己进行临摹,尝试活学活用经典剧本的技艺,鞭挞自己要追求该剧作家的艺术高度。
小习惯是我会播着Taylor Swift的第11张个人大碟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写剧本。一来我极度欣赏这位歌手把纯粹的个人经歷,化成精雕细琢、能与全球听众共鸣共感的音乐杰作,二来我认为所有编剧都是伤痕纍纍的tortured poets,这张专辑名称太中了!
7. 为甚么喜欢写剧本?
我认为戏剧写的,都是人走投无路之际,不得不作出决定的一瞬间;日常如表不表白、出不出柜、分不分手,在戏剧里都可以是壮丽的to be or not to be。然而,现实生活里,我们总是步步为营,不希望走进死胡同;但事实上,我们潜意识也许都很期待这些戏剧性的困境降临,好让自己有原因地鼓起勇气、孤注一掷。我们羡慕主角拥有积极的行动力,只因人的惰性与怯懦,驱使我们一拖再拖,最终与目标距离越来越远。我喜欢写剧本,因为我想在创作过程中,感染主角那种为了理想不惜一切、孤注一掷的精神。我喜欢观察人、想像人、分析人,因此我很享受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思考人到底是怎样的物种。
另外,我总觉得世上没有人会有兴趣聆听别人分享甚么人生体会,但若这些所思所想化成扣人心弦的故事,人们的兴致或许就会来了。我相信故事仍有这种勾起他人兴趣,继而为人带来启发的力量,尽管微弱,也非即时见效,但总会比「斋噏」好点吧!
8. 在剧本创作的路上,您认为最重要的是甚么?
戏剧陪伴是很重要的。创作的路很孤单,也容易产生盲点,若找到一些并肩同行的小伙伴,时而供应满满的情绪价值,时而一语道破你的不足与缺点,不但是赏心乐事,对创作过程亦大有帮助。他们可以是为你的作品提供诚实的意见和养分的同伴,也可以是同样热衷创作,与你互相鞭策砥砺的战友。数目不必多,两三个都够了。
编剧简介 林泽铭:
毕业于香港大学,主修日本研究及韩国研究。其后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戏剧艺术硕士课程,主修编剧。现职广告,专责文案创作。
舞台编剧作品包括:香港话剧团「读戏剧场」《男汤》、演戏家族《男汤—音乐剧围读》、影话戏《品德教育》及绰舞场「当代舞剧发展计划」《黑点》等。
近年涉猎影视剧本创作,电影剧本《小城男孩》入选香港新晋创作人协会「新晋编剧计划2024」。
戏剧会社「辛辣节奏」两大首脑之一。
答︰《忘年》编剧林泽铭
1. 可否用一句话介绍您的入围剧本?
一对年龄相差31年的男同志恋人,为了「在一起」努力跨越人生阶段的不同步。
2. 创作《忘年》的原因是甚么?
我有个比我年长的另一半,是完全生于不同年代的那种。初相识时,我们即使没有坦言相对,却也感觉到大家对「年龄差」这回事很在意;因为它揭露了许多价值观的相异、人生阶段的不同步、未来的不确定性,亦暗示了二人很大机会未能如「正常」情侣一般同偕到老。直至数年前,一位朋友意外离世,教我切身体会到生命无常,触发我思考有关人生、死亡等课题。我忽然觉得,两个人的所谓差距,在不可预测的人生里,原来不足挂齿。年长的、年轻的,既然都在面对同样的人生课题,那么我们是否都可以忘却年岁的距离,化解彼此间的鸿沟?于是,《忘年》就这样诞生了。
3. 如何想像出剧本中的角色?
剧中故事时间横跨15年,而剧本亦强调两个角色各自经歷的不同人生阶段,所以我会以「人生阶段」作为设计角色的切入点。Daniel Kong是年轻的那位,由19岁演到30前半,经歷的人生转变十分丰富,如上大学、踏足社会、成家立室等,基本上就是一个少男进化成一个男人的coming-of-age旅程;这个年龄范围,恰巧跟我很接近,因此偶尔我会观照自身,回想那个阶段的我觉得甚么最重要,怎样看世界,然后再想想Daniel Kong这个角色会否也有这种特质和想法。至于年长的那位Daniel Tang,我会想像一个50至60前半的男人会经歷些甚么——那些显然不是年轻人所遭遇的高低跌宕,很大部分是一些自己无法掌控的外在因素,如体力下降、在职场上被取代等。幸运地,我身边也有不少这个年龄层的朋友,我可以透过观察他们的行径举止和聆听他们的分享,想像剧中的Daniel Tang是个怎样的人。
此外,我创作角色时都会为他们设计一个确实的出生年份。只有这样,我才可以更确切地想像角色在哪一个年代成长,经歷过哪些歷史或社会事件,追慕过哪些流行文化或明星之类。这些资讯,也许不会在故事中明言,但对我建构一个角色的价值取向很有帮助。
4. 现时的剧本中,最喜欢哪一个瞬间?
我喜欢在博物馆任职保安的Daniel Kong,坐在一幅越战遗孤照片前,叩问不同年代的人经歷的苦难能否相提并论。我在越南旅游时参观了越战的纪念馆,馆内很多惨不忍睹的相片,不禁教我反思生命中种种的不如意,对比歷史洪流中的战争与灾祸,根本微不足道。然而,这又是否代表我们不应在意自己的痛苦?我没有答案,Daniel Kong也没有答案,但那一刻真诚的思考,然后真诚地承认无答案,是我认为剧本中最美丽的瞬间。
5. 「风筝计划」读剧和精炼的过程对您有甚么启发?
一个剧本若精炼未够,贸然搬上舞台,经过几场演出,一切便会骤然结束,亦会很快被遗忘,消失于茫茫大海。「风筝计划」给我的启发是:剧本的生命力理应不止于此,而是延绵不绝,既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更可反覆细味。这计划容许编剧持续不断地打磨剧本,为的就是希望剧本未来也可持续不断地飞舞。在修改、精炼、排练及吸收观众意见的过程中,我发现剧本仍有许多未被挖掘的可能性;每次的小发现,都让我惊喜萬分,亦令我更确信剧本绝非硬梆梆的文字,而是有生命的。
6. 有甚么特别的编剧秘诀、方法或小习惯?
我会到酒吧喝酒。我很喜欢收集不同人说话的特质,包括言辞的运用、声音的质感等,作为编写对白的素材,而酒吧确是一个好地方,让我观察到不同人的言行举止和语感。此外,我每次写一个新剧本时,都会找来一个值得参考的经典剧本,然后当作自己进行临摹,尝试活学活用经典剧本的技艺,鞭挞自己要追求该剧作家的艺术高度。
小习惯是我会播着Taylor Swift的第11张个人大碟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写剧本。一来我极度欣赏这位歌手把纯粹的个人经歷,化成精雕细琢、能与全球听众共鸣共感的音乐杰作,二来我认为所有编剧都是伤痕纍纍的tortured poets,这张专辑名称太中了!
7. 为甚么喜欢写剧本?
我认为戏剧写的,都是人走投无路之际,不得不作出决定的一瞬间;日常如表不表白、出不出柜、分不分手,在戏剧里都可以是壮丽的to be or not to be。然而,现实生活里,我们总是步步为营,不希望走进死胡同;但事实上,我们潜意识也许都很期待这些戏剧性的困境降临,好让自己有原因地鼓起勇气、孤注一掷。我们羡慕主角拥有积极的行动力,只因人的惰性与怯懦,驱使我们一拖再拖,最终与目标距离越来越远。我喜欢写剧本,因为我想在创作过程中,感染主角那种为了理想不惜一切、孤注一掷的精神。我喜欢观察人、想像人、分析人,因此我很享受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思考人到底是怎样的物种。
另外,我总觉得世上没有人会有兴趣聆听别人分享甚么人生体会,但若这些所思所想化成扣人心弦的故事,人们的兴致或许就会来了。我相信故事仍有这种勾起他人兴趣,继而为人带来启发的力量,尽管微弱,也非即时见效,但总会比「斋噏」好点吧!
8. 在剧本创作的路上,您认为最重要的是甚么?
戏剧陪伴是很重要的。创作的路很孤单,也容易产生盲点,若找到一些并肩同行的小伙伴,时而供应满满的情绪价值,时而一语道破你的不足与缺点,不但是赏心乐事,对创作过程亦大有帮助。他们可以是为你的作品提供诚实的意见和养分的同伴,也可以是同样热衷创作,与你互相鞭策砥砺的战友。数目不必多,两三个都够了。
编剧简介 林泽铭:
毕业于香港大学,主修日本研究及韩国研究。其后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戏剧艺术硕士课程,主修编剧。现职广告,专责文案创作。
舞台编剧作品包括:香港话剧团「读戏剧场」《男汤》、演戏家族《男汤—音乐剧围读》、影话戏《品德教育》及绰舞场「当代舞剧发展计划」《黑点》等。
近年涉猎影视剧本创作,电影剧本《小城男孩》入选香港新晋创作人协会「新晋编剧计划2024」。
戏剧会社「辛辣节奏」两大首脑之一。
生存与毁灭之间的抉择——《刺客与渔女》编剧访问
问︰香港话剧团戏剧文学部
答︰《刺客与渔女》编剧武庭英
1. 可否用一句话介绍您的入围剧本?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为自己作出的选择负责。
2. 创作《刺客与渔女》的原因是甚么?
疫情三年的时间,让我明白我缺的是勇气。
3. 如何想像剧本中的角色?
我把所有的角色都视为我身边的人,我爱他们,但我同样为他们担心。
4. 现时的剧本中,最喜欢哪一个瞬间?
渔女沉湖,我将这个瞬间,视为千萬个和我一样的人失去未来时的痛苦瞬间。
5. 「风筝计划」读剧和精炼的过程对您有甚么启发:
毫无疑问,我爱香港话剧团,以及这次风筝计划所有的读剧,还有精炼过程中参与的同仁。只有在戏剧里,我们才不是这个世界的孤儿。我想这也是我受到的启发,我必须爱我的文字,珍视它。如你们一样。
6. 有甚么特别的编剧秘诀、方法或小习惯:
秘诀和方法没有,小习惯就是我会思考很久才敢下笔。一旦动笔,就不会收住,与剧本中的角色同悲同喜。
7. 为甚么喜欢写剧本?
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让那些失去声音的人,重新说话。
8. 在剧本创作的路上,你认为最重要的是甚么?
必须真诚、必须有爱、必须保持思考。
编剧简介 武庭英:
武庭英,97年生,山西人。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博士生。小说作品发表于《作家》、《山花》、《山西文学》、《广西文学》、《广州文艺》、《特区文学》等杂志。曾获首届「无界 · 收穫App双盲命题写作大赛」三等奖。剧本《保矿!保矿!》入选2021年山西省新创戏剧文学剧本徵选扶持项目,并由山西省话剧团签约创排。
答︰《刺客与渔女》编剧武庭英
1. 可否用一句话介绍您的入围剧本?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为自己作出的选择负责。
2. 创作《刺客与渔女》的原因是甚么?
疫情三年的时间,让我明白我缺的是勇气。
3. 如何想像剧本中的角色?
我把所有的角色都视为我身边的人,我爱他们,但我同样为他们担心。
4. 现时的剧本中,最喜欢哪一个瞬间?
渔女沉湖,我将这个瞬间,视为千萬个和我一样的人失去未来时的痛苦瞬间。
5. 「风筝计划」读剧和精炼的过程对您有甚么启发:
毫无疑问,我爱香港话剧团,以及这次风筝计划所有的读剧,还有精炼过程中参与的同仁。只有在戏剧里,我们才不是这个世界的孤儿。我想这也是我受到的启发,我必须爱我的文字,珍视它。如你们一样。
6. 有甚么特别的编剧秘诀、方法或小习惯:
秘诀和方法没有,小习惯就是我会思考很久才敢下笔。一旦动笔,就不会收住,与剧本中的角色同悲同喜。
7. 为甚么喜欢写剧本?
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让那些失去声音的人,重新说话。
8. 在剧本创作的路上,你认为最重要的是甚么?
必须真诚、必须有爱、必须保持思考。
编剧简介 武庭英:
武庭英,97年生,山西人。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博士生。小说作品发表于《作家》、《山花》、《山西文学》、《广西文学》、《广州文艺》、《特区文学》等杂志。曾获首届「无界 · 收穫App双盲命题写作大赛」三等奖。剧本《保矿!保矿!》入选2021年山西省新创戏剧文学剧本徵选扶持项目,并由山西省话剧团签约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