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而戏剧:《三母女》在生活中放风筝
问︰香港话剧团戏剧文学部戏剧文学实习生胡筱雯答︰《三母女》编剧尤逸汉
问︰可否用一句话介绍你的入围剧本?
答︰每位家人都想帮对方但无能为力。
问︰创作《三母女》的原因是甚么?
答︰最初其实是「交功课」。这个创作的起点主要由题材出发,虽然故事是关于母女,但其实最主要是想讨论两代人的关系,我也曾经觉得身为男人是否能写到母女的关系,但似乎写两代人这件事是超越性别的。
问︰如何创作剧本中的角色?
答︰这个故事因为比较写实,所以尽量写一些生活有观察过的人物,否则对人物质感会不太有信心,但还是未拿捏到如何写得既真实又有戏剧性。另外是发现将要生活的经验推得极端一些,还有制造一些难关让人物去经歷。
问︰现时的剧本中,最喜欢哪一场戏?
答︰剧本的第二场,大女儿与丈夫吵架的一场,因为写得比较真实,而且是荒谬及写实兼备,能够以有点极端但又合理的方法完结这一场。
问︰「风筝计划」读剧和精炼的过程对你有甚么启发?
答︰首先是创作酬金,非常重要,因为在物质上帮你维持生计,可以继续写下去。第二,自己一个人写剧本的话,要自己想像观众如何理解剧本,在风筝计划的读剧中吸取了演员、观众和潘sir的意见,从而又有下一个目标,可以继续创作。
感觉创作的确像放风筝,对新手来说,因为掌握不了风向和力度,起初的尝试通常都失败。这时如果风停了,大概就会把风筝放下。风筝计划彷彿是持续不断的风,鼓励创作者尝试、再尝试、继续尝试……
问︰如何修改剧本?
答︰从头到尾看一次剧本,逐句更改,看看有甚么「work」,有甚么是不「work」,然后再作调整。另外是根据人物关系修改,当人物性格已经固定了,再找出当中的变化,如果人物性格感觉比较典型,再调整定位,让主题变得比较清晰,故事也能更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
问︰有甚么特别的编剧秘诀、方法或小习惯?
答︰我习惯一边写,一边走来走去,不断「角色扮演」说出人物的台词。
问︰为甚么喜欢写剧本?
答︰因为喜欢故事,故事是自己可以控制得到的事物。
问︰在剧本创作的路上,你认为最重要的是甚么?
答︰有演出的机会,可以和观众交流。
编剧 尤逸汉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歷史系,现兼读香港演艺学院戏剧艺术硕士课程,主修编剧。正职教书,业余写作。
曾参与大学剧社、业余剧团。编剧作品包括:《失踪》(入围影话戏「青年编剧剧本写作计划」)、《丧B幼稚园》(入围普 剧场「心之河土壤栽培计划」)。
导读 陈沛琳
2023年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获戏剧艺术学士(一级荣誉)学位,主修导演。凭校内制作《大汗推拿》获颁杰出导演奖。在学期间,曾获邓树荣奖学金(杰出导演)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奖学基金外展体验奖,并赴上海戏剧学院交流。现为自由身剧场工作者(导演及演员)。
近期作品包括:星期三剧社会《阿怪》(演员)、浪人剧场《缅甸岁月(重演)》(联合导演)、香港话剧团「风筝计划」公开演读(香港站)《綑绑》(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