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儿五更》:一煲灵魂的荒诞大杂烩(东北口味)


问︰香港话剧团戏剧文学部编辑吴俊鞍
答︰《月牙儿五更》编剧郭海浩
 
问︰可否用一句话介绍你的入围剧本?
答︰把人的灵魂放在酸菜猪肉粉条锅里炖两个钟头。
 
问︰你如何创作剧本中的角色?
答︰我平时生活中喜欢捕捉人们的一些隐蔽幽微的小心思,在创作角色时,我会为角色设置一个小心思,甚至只是一句不太通常的对白、一个不合时宜的语气。我会把它们当作一种创作的锚点,由此反推到底是何种性格何种经歷的人会有这种小心思小语气。
 
问︰现时的剧本中,你最喜欢哪一场戏?
答︰我最喜欢两兄弟在村委会对峙的那场戏。那场戏比较有趣,我比较喜欢有趣的戏分。同时那场戏算是整个故事矛盾的一个激化点,但是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把故事推向了更加荒诞与矛盾的境地。
 
问︰「风筝计划」读剧和精炼的过程对你有甚么启发?
答︰戏剧剧本一定要放在舞台上试一下,不论是通过表演或者读剧。我的老家有一句俚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在深圳读剧演出时,我仿佛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剧本。在舞台下感受到的语言、质感、节奏会更加真实、清晰。这或许也是戏剧文体与小说诗歌等其他文体最大的不同。
 
问︰如何修改剧本?
答︰「唔知!」改剧本比写剧本难好多喔!我仍在努力。
 
问︰有甚么特别的编剧秘诀和方法?或者小习惯上?
答︰如果要写一个现实主义剧本的话,有时候我会先把一场戏的最后一个场面,甚至最后一句话先想出来。它可能是个「休止符」,也可能是某种情绪延宕的开始。然后我开始让戏向着这个场面发展。
 
问︰为甚么喜欢写剧本? 
答︰我可能算是「演而优则写」了,认真演戏演得多,写剧本好像一个理所当然的事。
 
问︰在剧本创作的路上,你认为最重要的是甚么?
答︰我觉得剧本创作最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敏感,莫要对一切习以为常。
 
编剧  郭海浩
剧场创作者,南京大学戏剧艺术硕士在读,主要参与创作作品有:《世外》、《故乡》、《国际饭庄》、第九届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人间童话》等。
 
导读  钟肇熙
香港土生土长剧场导演及戏剧顾问。先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演艺学院及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并分别获颁社会科学学士(主修社会学)、戏剧艺术学士 (主修导演)及文学硕士(主修剧场构作),致力将人文关怀及社会议题融入艺术创作之中。现为香港演艺学院兼职导师及前进进戏剧工作坊「三年共桌」成员。近年参与香港话剧团作品包括:《不散的筵席》、《盛宴》、「风筝计划」公开演读(香港站)《三母女》及读戏剧场《未忘之书》。
本网站使用Cookie以提供最佳体验及改善浏览速度,请确定您同意并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再继续浏览。接受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