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盒剧场首度搬演挪威编剧约恩‧福瑟作品 《霜遇》
黑盒剧场首度搬演挪威编剧约恩‧福瑟作品
《霜遇》
冰封三尺 一日之寒
【香港话剧团】以独特手法表现一对都市男女的萍水相逢,《霜遇》刻画二人的生存状态,描绘人与人之间的种种亲密与疏离,迸发出外冷内热的火花。《霜遇》去年因疫情而取消演出, 今年则为新剧季打响头炮,此剧由被誉为「新易卜生」的挪威编剧约恩・福瑟(Jon Fosse)编写、邓世昌翻译、邱廷辉执导,余翰廷和黄慧慈主演,将于5月7至23日假香港话剧团黑盒剧场(上环文娱中心8楼)上演,门票现于撲飞及城市售票网公开发售。
《霜遇》讲述一个平庸的男人(余翰廷饰)遇见一个歇斯底里的女人(黄慧慈饰)。有心无意的搭话,下意识的触碰,交织出一段似有还无的关系。这场相遇是一场偶然的游戏还是命定的轨迹?
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是当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曾获布拉哥文学奖(Brage Prize,2005)、易卜生国际戏剧奖(International Ibsen Award,2010)和欧洲文学奖(European Prize for Literary,2014)。他的戏剧世界由挪威延伸到亚洲、南美、东欧以至世界不同角落,作品被翻译成四十个国家的语言,并曾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演出超过九百次之多。身兼剧作家、诗人和作家的福瑟,他的作品有独特的气质与节奏,带领观众作多层次的想像和探索,感受不同的空间及情感。福瑟笔下的角色大多被困在一个无名的空间,角色没有确切的名字,演出时而紧张,时而静谧,情绪不断变化并倾注入空间内,刻划人生中的寂寞、迷失、痛苦等,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氛围。
艺术总监陈敢权表示:「《霜遇》虽然是约恩‧福瑟写于2000年的剧作,但至今看来仍有一份极强的当代感。从其作品至今已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更可见剧作的宇宙性。除了描写男女关系异常出色外,《霜遇》更把都市人的孤寂以至人际间的冷漠,呈现了独特的玩味。台词间更有意想不到的想像和诠释空间,甚具诗意。要呈现这个剧作,无论是意境、角色创造、心理掌握和台词演绎,对导演和演员均是一大挑战。」
导演邱廷辉剖白:「约恩‧福瑟的作品大多关注死亡和孤独,但同时对生命流露出极大的热情。他写的台词十分自然,甚至到了模煳的地步,就好像在餐厅偶然听到附近有食客交谈,但永远不知道详细内容一样。但其实真实生活中的对话也正是这样。
我认为观看《霜遇》是一次磨钵的过程 ─ 它不像我们平常会接触到那些会有结论的戏,敲下去便会发出响声,观众需要耐性和时间来跟它产生共鸣。我期望观众可以参与演出 ─ 并非说演员会突然跳出来互动,而是期望观众能够在演绎过程中投入,然后以想像与演出同行,从而尝到作品的余韵,甚至与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产生对照。这个作品就像一个冰山,无论编剧和演员都很努力在呈现其中一角,而沉在底下的一大部分,就靠观众领略,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关于编剧 约恩・福瑟Jon Fosse
当代最富盛名的作家与剧作家之一,更被英国的《每日电讯报》选为「全球在世百大天才榜」的第八十三名。他的首部小说《红与黑》于1983年发表,于94年以《而我们将永不分离》登上戏剧的舞台。
约恩・福瑟写过小说、短篇故事、诗歌、儿童读物、散文及戏剧,作品已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并搬上全球各地的舞台。10年,易卜生国际于「易卜生在中国」展开了有关约恩的项目,并上演了作品《有人将至》(由邹露露翻译)。她及后翻译了八个剧作,包括《一个夏日》、《死亡变奏曲》、《吉他男》、《名字》、《秋之梦》、《我是风》、《影子》及《而我们将永不分离》。
约恩・福瑟获奖无数,包括挪威圣奥拉夫勛章(2005)、斯堪地纳维亚作家奖(2007)、德国青少年文学奖(2007)、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勛章(2007)、国际易卜生奖(2010)。11年获封挪威最高艺术荣誉奖项 Grotten,并成为驻首都奥斯陆皇宫的剧作家,以表扬其对挪威艺术及文化的贡献。
传媒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