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5「风筝计划」精炼作品演读 编剧访问
27.09.2025
戏剧与人生的年月交织——《忘年》编剧访问
问︰香港话剧团戏剧文学部
答︰《忘年》编剧林泽铭
1. 可否用一句话介绍您的入围剧本?
一对年龄相差31年的男同志恋人,为了「在一起」努力跨越人生阶段的不同步。
2. 创作《忘年》的原因是甚么?
我有个比我年长的另一半,是完全生于不同年代的那种。初相识时,我们即使没有坦言相对,却也感觉到大家对「年龄差」这回事很在意;因为它揭露了许多价值观的相异、人生阶段的不同步、未来的不确定性,亦暗示了二人很大机会未能如「正常」情侣一般同偕到老。直至数年前,一位朋友意外离世,教我切身体会到生命无常,触发我思考有关人生、死亡等课题。我忽然觉得,两个人的所谓差距,在不可预测的人生里,原来不足挂齿。年长的、年轻的,既然都在面对同样的人生课题,那么我们是否都可以忘却年岁的距离,化解彼此间的鸿沟?于是,《忘年》就这样诞生了。
3. 如何想像出剧本中的角色?
剧中故事时间横跨15年,而剧本亦强调两个角色各自经歷的不同人生阶段,所以我会以「人生阶段」作为设计角色的切入点。Daniel Kong是年轻的那位,由19岁演到30前半,经歷的人生转变十分丰富,如上大学、踏足社会、成家立室等,基本上就是一个少男进化成一个男人的coming-of-age旅程;这个年龄范围,恰巧跟我很接近,因此偶尔我会观照自身,回想那个阶段的我觉得甚么最重要,怎样看世界,然后再想想Daniel Kong这个角色会否也有这种特质和想法。至于年长的那位Daniel Tang,我会想像一个50至60前半的男人会经歷些甚么——那些显然不是年轻人所遭遇的高低跌宕,很大部分是一些自己无法掌控的外在因素,如体力下降、在职场上被取代等。幸运地,我身边也有不少这个年龄层的朋友,我可以透过观察他们的行径举止和聆听他们的分享,想像剧中的Daniel Tang是个怎样的人。
此外,我创作角色时都会为他们设计一个确实的出生年份。只有这样,我才可以更确切地想像角色在哪一个年代成长,经歷过哪些歷史或社会事件,追慕过哪些流行文化或明星之类。这些资讯,也许不会在故事中明言,但对我建构一个角色的价值取向很有帮助。
4. 现时的剧本中,最喜欢哪一个瞬间?
我喜欢在博物馆任职保安的Daniel Kong,坐在一幅越战遗孤照片前,叩问不同年代的人经歷的苦难能否相提并论。我在越南旅游时参观了越战的纪念馆,馆内很多惨不忍睹的相片,不禁教我反思生命中种种的不如意,对比歷史洪流中的战争与灾祸,根本微不足道。然而,这又是否代表我们不应在意自己的痛苦?我没有答案,Daniel Kong也没有答案,但那一刻真诚的思考,然后真诚地承认无答案,是我认为剧本中最美丽的瞬间。
5. 「风筝计划」读剧和精炼的过程对您有甚么启发?
一个剧本若精炼未够,贸然搬上舞台,经过几场演出,一切便会骤然结束,亦会很快被遗忘,消失于茫茫大海。「风筝计划」给我的启发是:剧本的生命力理应不止于此,而是延绵不绝,既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更可反覆细味。这计划容许编剧持续不断地打磨剧本,为的就是希望剧本未来也可持续不断地飞舞。在修改、精炼、排练及吸收观众意见的过程中,我发现剧本仍有许多未被挖掘的可能性;每次的小发现,都让我惊喜萬分,亦令我更确信剧本绝非硬梆梆的文字,而是有生命的。
6. 有甚么特别的编剧秘诀、方法或小习惯?
我会到酒吧喝酒。我很喜欢收集不同人说话的特质,包括言辞的运用、声音的质感等,作为编写对白的素材,而酒吧确是一个好地方,让我观察到不同人的言行举止和语感。此外,我每次写一个新剧本时,都会找来一个值得参考的经典剧本,然后当作自己进行临摹,尝试活学活用经典剧本的技艺,鞭挞自己要追求该剧作家的艺术高度。
小习惯是我会播着Taylor Swift的第11张个人大碟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写剧本。一来我极度欣赏这位歌手把纯粹的个人经歷,化成精雕细琢、能与全球听众共鸣共感的音乐杰作,二来我认为所有编剧都是伤痕纍纍的tortured poets,这张专辑名称太中了!
7. 为甚么喜欢写剧本?
我认为戏剧写的,都是人走投无路之际,不得不作出决定的一瞬间;日常如表不表白、出不出柜、分不分手,在戏剧里都可以是壮丽的to be or not to be。然而,现实生活里,我们总是步步为营,不希望走进死胡同;但事实上,我们潜意识也许都很期待这些戏剧性的困境降临,好让自己有原因地鼓起勇气、孤注一掷。我们羡慕主角拥有积极的行动力,只因人的惰性与怯懦,驱使我们一拖再拖,最终与目标距离越来越远。我喜欢写剧本,因为我想在创作过程中,感染主角那种为了理想不惜一切、孤注一掷的精神。我喜欢观察人、想像人、分析人,因此我很享受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思考人到底是怎样的物种。
另外,我总觉得世上没有人会有兴趣聆听别人分享甚么人生体会,但若这些所思所想化成扣人心弦的故事,人们的兴致或许就会来了。我相信故事仍有这种勾起他人兴趣,继而为人带来启发的力量,尽管微弱,也非即时见效,但总会比「斋噏」好点吧!
8. 在剧本创作的路上,您认为最重要的是甚么?
戏剧陪伴是很重要的。创作的路很孤单,也容易产生盲点,若找到一些并肩同行的小伙伴,时而供应满满的情绪价值,时而一语道破你的不足与缺点,不但是赏心乐事,对创作过程亦大有帮助。他们可以是为你的作品提供诚实的意见和养分的同伴,也可以是同样热衷创作,与你互相鞭策砥砺的战友。数目不必多,两三个都够了。
编剧简介 林泽铭:
毕业于香港大学,主修日本研究及韩国研究。其后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戏剧艺术硕士课程,主修编剧。现职广告,专责文案创作。
舞台编剧作品包括:香港话剧团「读戏剧场」《男汤》、演戏家族《男汤—音乐剧围读》、影话戏《品德教育》及绰舞场「当代舞剧发展计划」《黑点》等。
近年涉猎影视剧本创作,电影剧本《小城男孩》入选香港新晋创作人协会「新晋编剧计划2024」。
戏剧会社「辛辣节奏」两大首脑之一。
答︰《忘年》编剧林泽铭
1. 可否用一句话介绍您的入围剧本?
一对年龄相差31年的男同志恋人,为了「在一起」努力跨越人生阶段的不同步。
2. 创作《忘年》的原因是甚么?
我有个比我年长的另一半,是完全生于不同年代的那种。初相识时,我们即使没有坦言相对,却也感觉到大家对「年龄差」这回事很在意;因为它揭露了许多价值观的相异、人生阶段的不同步、未来的不确定性,亦暗示了二人很大机会未能如「正常」情侣一般同偕到老。直至数年前,一位朋友意外离世,教我切身体会到生命无常,触发我思考有关人生、死亡等课题。我忽然觉得,两个人的所谓差距,在不可预测的人生里,原来不足挂齿。年长的、年轻的,既然都在面对同样的人生课题,那么我们是否都可以忘却年岁的距离,化解彼此间的鸿沟?于是,《忘年》就这样诞生了。
3. 如何想像出剧本中的角色?
剧中故事时间横跨15年,而剧本亦强调两个角色各自经歷的不同人生阶段,所以我会以「人生阶段」作为设计角色的切入点。Daniel Kong是年轻的那位,由19岁演到30前半,经歷的人生转变十分丰富,如上大学、踏足社会、成家立室等,基本上就是一个少男进化成一个男人的coming-of-age旅程;这个年龄范围,恰巧跟我很接近,因此偶尔我会观照自身,回想那个阶段的我觉得甚么最重要,怎样看世界,然后再想想Daniel Kong这个角色会否也有这种特质和想法。至于年长的那位Daniel Tang,我会想像一个50至60前半的男人会经歷些甚么——那些显然不是年轻人所遭遇的高低跌宕,很大部分是一些自己无法掌控的外在因素,如体力下降、在职场上被取代等。幸运地,我身边也有不少这个年龄层的朋友,我可以透过观察他们的行径举止和聆听他们的分享,想像剧中的Daniel Tang是个怎样的人。
此外,我创作角色时都会为他们设计一个确实的出生年份。只有这样,我才可以更确切地想像角色在哪一个年代成长,经歷过哪些歷史或社会事件,追慕过哪些流行文化或明星之类。这些资讯,也许不会在故事中明言,但对我建构一个角色的价值取向很有帮助。
4. 现时的剧本中,最喜欢哪一个瞬间?
我喜欢在博物馆任职保安的Daniel Kong,坐在一幅越战遗孤照片前,叩问不同年代的人经歷的苦难能否相提并论。我在越南旅游时参观了越战的纪念馆,馆内很多惨不忍睹的相片,不禁教我反思生命中种种的不如意,对比歷史洪流中的战争与灾祸,根本微不足道。然而,这又是否代表我们不应在意自己的痛苦?我没有答案,Daniel Kong也没有答案,但那一刻真诚的思考,然后真诚地承认无答案,是我认为剧本中最美丽的瞬间。
5. 「风筝计划」读剧和精炼的过程对您有甚么启发?
一个剧本若精炼未够,贸然搬上舞台,经过几场演出,一切便会骤然结束,亦会很快被遗忘,消失于茫茫大海。「风筝计划」给我的启发是:剧本的生命力理应不止于此,而是延绵不绝,既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更可反覆细味。这计划容许编剧持续不断地打磨剧本,为的就是希望剧本未来也可持续不断地飞舞。在修改、精炼、排练及吸收观众意见的过程中,我发现剧本仍有许多未被挖掘的可能性;每次的小发现,都让我惊喜萬分,亦令我更确信剧本绝非硬梆梆的文字,而是有生命的。
6. 有甚么特别的编剧秘诀、方法或小习惯?
我会到酒吧喝酒。我很喜欢收集不同人说话的特质,包括言辞的运用、声音的质感等,作为编写对白的素材,而酒吧确是一个好地方,让我观察到不同人的言行举止和语感。此外,我每次写一个新剧本时,都会找来一个值得参考的经典剧本,然后当作自己进行临摹,尝试活学活用经典剧本的技艺,鞭挞自己要追求该剧作家的艺术高度。
小习惯是我会播着Taylor Swift的第11张个人大碟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写剧本。一来我极度欣赏这位歌手把纯粹的个人经歷,化成精雕细琢、能与全球听众共鸣共感的音乐杰作,二来我认为所有编剧都是伤痕纍纍的tortured poets,这张专辑名称太中了!
7. 为甚么喜欢写剧本?
我认为戏剧写的,都是人走投无路之际,不得不作出决定的一瞬间;日常如表不表白、出不出柜、分不分手,在戏剧里都可以是壮丽的to be or not to be。然而,现实生活里,我们总是步步为营,不希望走进死胡同;但事实上,我们潜意识也许都很期待这些戏剧性的困境降临,好让自己有原因地鼓起勇气、孤注一掷。我们羡慕主角拥有积极的行动力,只因人的惰性与怯懦,驱使我们一拖再拖,最终与目标距离越来越远。我喜欢写剧本,因为我想在创作过程中,感染主角那种为了理想不惜一切、孤注一掷的精神。我喜欢观察人、想像人、分析人,因此我很享受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思考人到底是怎样的物种。
另外,我总觉得世上没有人会有兴趣聆听别人分享甚么人生体会,但若这些所思所想化成扣人心弦的故事,人们的兴致或许就会来了。我相信故事仍有这种勾起他人兴趣,继而为人带来启发的力量,尽管微弱,也非即时见效,但总会比「斋噏」好点吧!
8. 在剧本创作的路上,您认为最重要的是甚么?
戏剧陪伴是很重要的。创作的路很孤单,也容易产生盲点,若找到一些并肩同行的小伙伴,时而供应满满的情绪价值,时而一语道破你的不足与缺点,不但是赏心乐事,对创作过程亦大有帮助。他们可以是为你的作品提供诚实的意见和养分的同伴,也可以是同样热衷创作,与你互相鞭策砥砺的战友。数目不必多,两三个都够了。
编剧简介 林泽铭:
毕业于香港大学,主修日本研究及韩国研究。其后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戏剧艺术硕士课程,主修编剧。现职广告,专责文案创作。
舞台编剧作品包括:香港话剧团「读戏剧场」《男汤》、演戏家族《男汤—音乐剧围读》、影话戏《品德教育》及绰舞场「当代舞剧发展计划」《黑点》等。
近年涉猎影视剧本创作,电影剧本《小城男孩》入选香港新晋创作人协会「新晋编剧计划2024」。
戏剧会社「辛辣节奏」两大首脑之一。
生存与毁灭之间的抉择——《刺客与渔女》编剧访问
问︰香港话剧团戏剧文学部
答︰《刺客与渔女》编剧武庭英
1. 可否用一句话介绍您的入围剧本?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为自己作出的选择负责。
2. 创作《刺客与渔女》的原因是甚么?
疫情三年的时间,让我明白我缺的是勇气。
3. 如何想像剧本中的角色?
我把所有的角色都视为我身边的人,我爱他们,但我同样为他们担心。
4. 现时的剧本中,最喜欢哪一个瞬间?
渔女沉湖,我将这个瞬间,视为千萬个和我一样的人失去未来时的痛苦瞬间。
5. 「风筝计划」读剧和精炼的过程对您有甚么启发:
毫无疑问,我爱香港话剧团,以及这次风筝计划所有的读剧,还有精炼过程中参与的同仁。只有在戏剧里,我们才不是这个世界的孤儿。我想这也是我受到的启发,我必须爱我的文字,珍视它。如你们一样。
6. 有甚么特别的编剧秘诀、方法或小习惯:
秘诀和方法没有,小习惯就是我会思考很久才敢下笔。一旦动笔,就不会收住,与剧本中的角色同悲同喜。
7. 为甚么喜欢写剧本?
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让那些失去声音的人,重新说话。
8. 在剧本创作的路上,你认为最重要的是甚么?
必须真诚、必须有爱、必须保持思考。
编剧简介 武庭英:
武庭英,97年生,山西人。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博士生。小说作品发表于《作家》、《山花》、《山西文学》、《广西文学》、《广州文艺》、《特区文学》等杂志。曾获首届「无界 · 收穫App双盲命题写作大赛」三等奖。剧本《保矿!保矿!》入选2021年山西省新创戏剧文学剧本徵选扶持项目,并由山西省话剧团签约创排。
答︰《刺客与渔女》编剧武庭英
1. 可否用一句话介绍您的入围剧本?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为自己作出的选择负责。
2. 创作《刺客与渔女》的原因是甚么?
疫情三年的时间,让我明白我缺的是勇气。
3. 如何想像剧本中的角色?
我把所有的角色都视为我身边的人,我爱他们,但我同样为他们担心。
4. 现时的剧本中,最喜欢哪一个瞬间?
渔女沉湖,我将这个瞬间,视为千萬个和我一样的人失去未来时的痛苦瞬间。
5. 「风筝计划」读剧和精炼的过程对您有甚么启发:
毫无疑问,我爱香港话剧团,以及这次风筝计划所有的读剧,还有精炼过程中参与的同仁。只有在戏剧里,我们才不是这个世界的孤儿。我想这也是我受到的启发,我必须爱我的文字,珍视它。如你们一样。
6. 有甚么特别的编剧秘诀、方法或小习惯:
秘诀和方法没有,小习惯就是我会思考很久才敢下笔。一旦动笔,就不会收住,与剧本中的角色同悲同喜。
7. 为甚么喜欢写剧本?
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让那些失去声音的人,重新说话。
8. 在剧本创作的路上,你认为最重要的是甚么?
必须真诚、必须有爱、必须保持思考。
编剧简介 武庭英:
武庭英,97年生,山西人。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博士生。小说作品发表于《作家》、《山花》、《山西文学》、《广西文学》、《广州文艺》、《特区文学》等杂志。曾获首届「无界 · 收穫App双盲命题写作大赛」三等奖。剧本《保矿!保矿!》入选2021年山西省新创戏剧文学剧本徵选扶持项目,并由山西省话剧团签约创排。
在虚构中与真实和解——《土星来信》编剧访问
问︰香港话剧团戏剧文学部
答︰《土星来信》编剧胡晓
1. 可否用一句话介绍您的入围剧本?
两个人生「卡住」的年轻人与自己和解的故事。
2. 创作《土星来信》的原因是甚麽?
大概是两年之前,自己处于人生低谷期,对前路非常迷茫,也对自己没有信心,开始迷上了占星学,想要了解自己的人生剧本,未来自己还有没有变好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土星正运行至自己的星座,它寓意着压力与阻碍,也象徵着无法迴避的挑战。当时自己因此获得了某种宽慰,好像目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都只是暂时的,土星总有一天会离开,认真完成它的考验后会得到bonus。当时因为花了很多时间没日没夜地沉迷占星,暗下决心要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写成一个剧本,那麽这些沉迷的时间也不算白费了(笑)。当看到2024年「风筝计划」的徵稿命题是「解开生活密码」,就突然觉得很契合自己之前想写的话题,于是就创作了《土星来信》。
3. 如何想像出剧本中的角色?
两位主角Seven和Tim其实都是自己的两个分身,因为他们的某些经历和内心感受都是自己真实有过的,一些病理性的问题也是自己身边朋友有过的,所以在人物塑造方面其实不需要太多的想像。而Tim身上最突出的细节——永远背着猫的外出包,是在搭乘地铁上班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路人身上的特徵,当时对这个特徵非常好奇,也觉得很有意思,有很多发散性的联想,就把自己联想到的放在剧本的角色身上。
4. 现时的剧本中,最喜欢哪一个瞬间?
最喜欢的瞬间其实是结尾,水管的声音再度响起,比任何一次都持久响亮。因为自己很喜欢去捕捉一些生活中并不浪漫的日常细节,但赋予它一些浪漫的可能。被卡住的人们常常活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我希望结尾水管的声音可以代表某种日常的力量,去穿透他们坚实而封闭的壁垒。
5. 「风筝计划」读剧和精炼的过程对您有甚麽启发?
首先我最深的感触是「风筝计划」的所有老师、前辈、演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共同组成了一个非常supportive的团队,无论是前期的对接、读剧还是精炼后的回馈,整个流程都非常专业、高效、丝滑,会让创作者感到很有安全感。所有创作者想要进一步精炼剧本,其实都非常需要来自观众的直接回馈,而这恰恰是新人创作者很缺乏的宝贵机会,「风筝计划」的精炼和演读环节则非常好地建立了这条反馈迴路。
如果要说启发的话,我觉得可能是内地、香港两地创作微妙的不同,内地的戏剧创作似乎不太讲求一种相对集中的戏剧情境,更在意观点和感受的抒发(也许只是自己的片面观察),但香港的观众们似乎对一种戏剧逻辑的合理性更加看重,这个部分也是自己未来想要多加注意和练习的。
6. 有甚麽特别的编剧秘诀、方法或小习惯?
谈不上秘诀和方法,小习惯是偷听人讲话,餐馆里,地铁上,计程车里等等,听大家聊天非常有趣,总是没头没尾,但又塞满生活的纹理,喜欢被海量细节浸泡的感觉,是技巧难以企及的部分,也常常记录下来。
另外我总觉得作为编剧,比起形容词,自己对名词的积累太少了,有段时间很爱看科普文,觉得会比文学类内容更有刷新大脑的感觉。
7. 为甚麽喜欢写剧本?
我想是因为有处理真实的需求。当生命中遭遇了一些触发了自己某种情感和体悟的真实,就会想要用创作去封印住这份真实,但往往为了封印一点点的真实,需要非常庞杂的虚构。虚构为真实而存在,我喜欢为了包裹住真实的核心,把已经离现实非常遥远的虚构一点点组织起来的感觉,像凝结一枚琥珀。
8. 在剧本创作的路上,您认为最重要的是甚麽?
信念感。如果怀疑自己创作的故事是否有需要被人听见、看见的意义,那在面对创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时就很容易动摇与放弃,也就可能不会创作出任何东西了。所以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初稿可以是垃圾,但至少先让它存在。
编剧简介 胡晓:
本科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长片电影剧本《快活又美妙》获2024FIRST 惊喜影展编剧实验室妙笔生花奖,戏剧剧本《青年路蝈蝈》入选2024声嚣剧读节,曾以编剧和戏剧构作身份参与剧场作品《钢琴师》、《1027》及《家庭教师》。
答︰《土星来信》编剧胡晓
1. 可否用一句话介绍您的入围剧本?
两个人生「卡住」的年轻人与自己和解的故事。
2. 创作《土星来信》的原因是甚麽?
大概是两年之前,自己处于人生低谷期,对前路非常迷茫,也对自己没有信心,开始迷上了占星学,想要了解自己的人生剧本,未来自己还有没有变好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土星正运行至自己的星座,它寓意着压力与阻碍,也象徵着无法迴避的挑战。当时自己因此获得了某种宽慰,好像目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都只是暂时的,土星总有一天会离开,认真完成它的考验后会得到bonus。当时因为花了很多时间没日没夜地沉迷占星,暗下决心要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写成一个剧本,那麽这些沉迷的时间也不算白费了(笑)。当看到2024年「风筝计划」的徵稿命题是「解开生活密码」,就突然觉得很契合自己之前想写的话题,于是就创作了《土星来信》。
3. 如何想像出剧本中的角色?
两位主角Seven和Tim其实都是自己的两个分身,因为他们的某些经历和内心感受都是自己真实有过的,一些病理性的问题也是自己身边朋友有过的,所以在人物塑造方面其实不需要太多的想像。而Tim身上最突出的细节——永远背着猫的外出包,是在搭乘地铁上班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路人身上的特徵,当时对这个特徵非常好奇,也觉得很有意思,有很多发散性的联想,就把自己联想到的放在剧本的角色身上。
4. 现时的剧本中,最喜欢哪一个瞬间?
最喜欢的瞬间其实是结尾,水管的声音再度响起,比任何一次都持久响亮。因为自己很喜欢去捕捉一些生活中并不浪漫的日常细节,但赋予它一些浪漫的可能。被卡住的人们常常活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我希望结尾水管的声音可以代表某种日常的力量,去穿透他们坚实而封闭的壁垒。
5. 「风筝计划」读剧和精炼的过程对您有甚麽启发?
首先我最深的感触是「风筝计划」的所有老师、前辈、演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共同组成了一个非常supportive的团队,无论是前期的对接、读剧还是精炼后的回馈,整个流程都非常专业、高效、丝滑,会让创作者感到很有安全感。所有创作者想要进一步精炼剧本,其实都非常需要来自观众的直接回馈,而这恰恰是新人创作者很缺乏的宝贵机会,「风筝计划」的精炼和演读环节则非常好地建立了这条反馈迴路。
如果要说启发的话,我觉得可能是内地、香港两地创作微妙的不同,内地的戏剧创作似乎不太讲求一种相对集中的戏剧情境,更在意观点和感受的抒发(也许只是自己的片面观察),但香港的观众们似乎对一种戏剧逻辑的合理性更加看重,这个部分也是自己未来想要多加注意和练习的。
6. 有甚麽特别的编剧秘诀、方法或小习惯?
谈不上秘诀和方法,小习惯是偷听人讲话,餐馆里,地铁上,计程车里等等,听大家聊天非常有趣,总是没头没尾,但又塞满生活的纹理,喜欢被海量细节浸泡的感觉,是技巧难以企及的部分,也常常记录下来。
另外我总觉得作为编剧,比起形容词,自己对名词的积累太少了,有段时间很爱看科普文,觉得会比文学类内容更有刷新大脑的感觉。
7. 为甚麽喜欢写剧本?
我想是因为有处理真实的需求。当生命中遭遇了一些触发了自己某种情感和体悟的真实,就会想要用创作去封印住这份真实,但往往为了封印一点点的真实,需要非常庞杂的虚构。虚构为真实而存在,我喜欢为了包裹住真实的核心,把已经离现实非常遥远的虚构一点点组织起来的感觉,像凝结一枚琥珀。
8. 在剧本创作的路上,您认为最重要的是甚麽?
信念感。如果怀疑自己创作的故事是否有需要被人听见、看见的意义,那在面对创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时就很容易动摇与放弃,也就可能不会创作出任何东西了。所以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初稿可以是垃圾,但至少先让它存在。
编剧简介 胡晓:
本科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长片电影剧本《快活又美妙》获2024FIRST 惊喜影展编剧实验室妙笔生花奖,戏剧剧本《青年路蝈蝈》入选2024声嚣剧读节,曾以编剧和戏剧构作身份参与剧场作品《钢琴师》、《1027》及《家庭教师》。
在浪潮兜兜转转——《在一缸大海中活着》编剧访问
问︰香港话剧团戏剧文学部
答︰《在一缸大海中活着》编剧胡筱雯
1. 可否用一句话介绍您的入围剧本?
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没有父母的少女、一个爱囤积的母亲被困在一个家的故事。
2. 创作《在一缸大海中活着》的原因是甚麽?
觉得我们都是受困在鱼缸的金鱼——这是一个用到烂的比喻,但我在想困住金鱼的其实不只是鱼缸,而是牠们必须要在水中才能生存的条件;正如人之所以受困,除了那些自上而下施加的压迫之外,更多来自一个人的内在,来自他曾经历的事物——我们透过累积经验找到在世界生存的方法,却又会因为过去的创伤,以及与人的牵绊而裹足不前。所以一个人为甚麽想走却又无法离开,想要靠近和剖析如此矛盾的状态,是我创作这个剧本的原因。
3. 如何想像出剧本中的角色?
我书写的角色通常取材自日常生活,有幸在生活中得到朋友的信赖,听他们分享自己的烦恼,很多时候这些烦恼会重複又重複地出现,有些人会觉得烦厌,我却有一种欲望想要挖掘这些朋友内心深处真正害怕和渴望的是甚麽,这就是做编剧的人「变态」的地方吧。文青男、MK妹、有囤积症的母亲,是香港很常见的「角色」,我综合了身边很多人写成这些角色,也觉得这些角色能反映在不同时代诞生的人的价值观。
4. 现时的剧本中,最喜欢哪一个瞬间?
我喜欢小红鱼第一次跳出鱼缸的瞬间,因为非常纯粹,跳跃这件事本身就能带来快乐和自由。
5. 「风筝计划」读剧和精炼的过程对您有甚麽启发?
第一次读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个剧本可以如此「搞笑」,所以修改剧本的时候也尝试加一些喜剧元素进去。我也特别感谢在精炼过程中指点我的前辈们,这个剧本由创作、投稿、第一次读剧到现在第二次读剧,中间相隔了超过一年的时间,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找回创作这个剧本的初衷,一种跟观众和世界分享自己想法和感受的真诚,谢谢他们一直提醒我这一点。
6. 有甚麽特别的编剧秘诀、方法或小习惯?
没甚麽秘诀和方法,每写一个新剧本都好像在重新学习写剧本。我的小习惯是会为每一个剧本定一首主题曲,然后会一边听一边写;最后一次修改《在一缸大海中活着》的时候,我听的是Beyond的《十八》。
7. 为甚麽喜欢写剧本?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会想像某些段落、某些对白可以如何和观众产生共鸣,每次想像的时候都会非常期待。我相信创作是理解、连结、感动和想像,而写剧本就是创造一个世界,让一班人能够在里面游玩、探索,然后找到他们觉得被理解的部分,再把这份感动分享给更多的人。布莱希特说过,在黑暗的时代我们歌唱,为那黑暗的时代歌唱,就是戏剧和艺术的意义吧。
8. 在剧本创作的路上,您认为最重要的是甚麽?
诚实面对自己,诚实面对别人。纵使有些话不能说得太明白,还是要抱着渴望与人连结的心情,然后用意志力,坚持书写,坚定地把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
编剧简介 胡筱雯︰
正于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修读戏剧艺术硕士课程,主修编剧,曾获「未来剧作家奖学金」。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士,主修政治与行政学,副修新闻与传播学。
编剧作品包括︰新域剧团「剧场里的卧虎与藏龙」计划《牆与门》及《凉风有信》、中大剧赛《旅人》及《飞》。另外曾于一条裤製作的《2047的上半场与下半场》担任编作演员。
戏剧构作作品包括︰香港话剧团《下一站,天国》(戏剧构作)、《使命必达》(助理戏剧构作)、《塘西驯悍记》(构作助理)、《匙羹》(构作助理)、《凶的空间》(构作助理);香港演艺学院《失窃的时光》(戏剧构作组)、想不到戏剧节《心之所欲》(联合翻译及戏剧构作)。
答︰《在一缸大海中活着》编剧胡筱雯
1. 可否用一句话介绍您的入围剧本?
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没有父母的少女、一个爱囤积的母亲被困在一个家的故事。
2. 创作《在一缸大海中活着》的原因是甚麽?
觉得我们都是受困在鱼缸的金鱼——这是一个用到烂的比喻,但我在想困住金鱼的其实不只是鱼缸,而是牠们必须要在水中才能生存的条件;正如人之所以受困,除了那些自上而下施加的压迫之外,更多来自一个人的内在,来自他曾经历的事物——我们透过累积经验找到在世界生存的方法,却又会因为过去的创伤,以及与人的牵绊而裹足不前。所以一个人为甚麽想走却又无法离开,想要靠近和剖析如此矛盾的状态,是我创作这个剧本的原因。
3. 如何想像出剧本中的角色?
我书写的角色通常取材自日常生活,有幸在生活中得到朋友的信赖,听他们分享自己的烦恼,很多时候这些烦恼会重複又重複地出现,有些人会觉得烦厌,我却有一种欲望想要挖掘这些朋友内心深处真正害怕和渴望的是甚麽,这就是做编剧的人「变态」的地方吧。文青男、MK妹、有囤积症的母亲,是香港很常见的「角色」,我综合了身边很多人写成这些角色,也觉得这些角色能反映在不同时代诞生的人的价值观。
4. 现时的剧本中,最喜欢哪一个瞬间?
我喜欢小红鱼第一次跳出鱼缸的瞬间,因为非常纯粹,跳跃这件事本身就能带来快乐和自由。
5. 「风筝计划」读剧和精炼的过程对您有甚麽启发?
第一次读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个剧本可以如此「搞笑」,所以修改剧本的时候也尝试加一些喜剧元素进去。我也特别感谢在精炼过程中指点我的前辈们,这个剧本由创作、投稿、第一次读剧到现在第二次读剧,中间相隔了超过一年的时间,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找回创作这个剧本的初衷,一种跟观众和世界分享自己想法和感受的真诚,谢谢他们一直提醒我这一点。
6. 有甚麽特别的编剧秘诀、方法或小习惯?
没甚麽秘诀和方法,每写一个新剧本都好像在重新学习写剧本。我的小习惯是会为每一个剧本定一首主题曲,然后会一边听一边写;最后一次修改《在一缸大海中活着》的时候,我听的是Beyond的《十八》。
7. 为甚麽喜欢写剧本?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会想像某些段落、某些对白可以如何和观众产生共鸣,每次想像的时候都会非常期待。我相信创作是理解、连结、感动和想像,而写剧本就是创造一个世界,让一班人能够在里面游玩、探索,然后找到他们觉得被理解的部分,再把这份感动分享给更多的人。布莱希特说过,在黑暗的时代我们歌唱,为那黑暗的时代歌唱,就是戏剧和艺术的意义吧。
8. 在剧本创作的路上,您认为最重要的是甚麽?
诚实面对自己,诚实面对别人。纵使有些话不能说得太明白,还是要抱着渴望与人连结的心情,然后用意志力,坚持书写,坚定地把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
编剧简介 胡筱雯︰
正于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修读戏剧艺术硕士课程,主修编剧,曾获「未来剧作家奖学金」。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士,主修政治与行政学,副修新闻与传播学。
编剧作品包括︰新域剧团「剧场里的卧虎与藏龙」计划《牆与门》及《凉风有信》、中大剧赛《旅人》及《飞》。另外曾于一条裤製作的《2047的上半场与下半场》担任编作演员。
戏剧构作作品包括︰香港话剧团《下一站,天国》(戏剧构作)、《使命必达》(助理戏剧构作)、《塘西驯悍记》(构作助理)、《匙羹》(构作助理)、《凶的空间》(构作助理);香港演艺学院《失窃的时光》(戏剧构作组)、想不到戏剧节《心之所欲》(联合翻译及戏剧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