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惠森
藝術總監
聯絡藝術總監
檢視生活的褶皺,建構人文風景
 
香港的可圈可點,在其區域位置上的通達、歷史進程中的迂迴、文化構成裡的混搭,以及由之而來的開放與(應有的)包容。這些,我視之為香港的好。我們自我期許,無論是本地原創、改編或引進劇目,都要具備廣闊視野,以海納百川的胸襟與時代接軌,本人文精神讓心靈對話,以傳承為志,鍛造具本地個性的當代劇場,不負香港的好。  
 
香港話劇團剛度過她四十五周年紀念。2023-24劇季以「生活的褶皺」為製作綱領,打開新篇章,邁向新征程。地殼移動,岩層受擠,產生褶皺,於是有了山脈和山谷。生活亦然,我們都是行動中的人,在瞬間與永恆的對峙中,情感板塊不停碰撞,展現為起落人生。我們以誠摯的心,叩問本劇季中精選劇目,檢視生活的褶皺,與觀眾一起體驗各種情感的瞬間爆發或綠水長存。  
 
五月宜開鑼,首推《小島.餘香》。劇本翻新自我三十年前草就的《小島芸香》。那時年輕,妄談愛情,戲謔真心。三十年過去,時間沖刷了島上草木,也洗滌了我的言語,該去的去,該留的,仍可觸聞。導演是三位新任助理藝術總監俊杰、守正和廷輝。三子正值當打之年,沉穩不掩銳氣,理性不悖激情,決意六手聯彈,為小島譜出新曲,煥發餘香。  
 
七月宜歡樂,俊杰把中國江湖格式,植入法蘭西喜劇泰斗莫里哀(Molière) 之《史嘉本的詭計》(Les Fourberies de Scapin),糅合成婚嫁喜劇《史家本第二零二三回之伏虎降龍》,以誌泰斗降世四百零一年之慶。婚嫁,本是兩人的事,卻不料過得了情關,過不了江湖上的萬水千山。莫翁揮筆如劍,劃出人間荒誕。俊杰聲東擊西,彰顯世俗瘋狂。歡樂有深意,盡在江湖中。  
 
九月宜懷古,一女翩然而至,來自明末清初。她美艷絕倫;她才藝雙修;她特立獨行;她敢愛敢恨;她既可殉夫,亦願殉國;她被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譽為「女俠名姝」;她,是秦淮八艷之首—柳如是。朝代更迭,歷史的瞬間一閃,生活就被定格在永恆的to-be-or-not-to-be。如何承受生命中難以承受的輕和重,我好想知道。於是,我寫《親愛的.柳如是》,並自導之。  
 
月之十一宜遠行,忽爾到了莫斯科。俄國偉大作家契訶夫(Anton Chekhov)閱世之深,讓人嘆為觀止,不僅反映在他的戲劇作品,還有他大量的短篇小說,更是世界第一等。我選取了十一篇,篇篇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路讀來,鋪陳出《從金鐘到莫斯科》,由鎮洲執導。我一直覺得,鎮洲是一位「得道」的演員和導演。已經旅居加國的他,將會重訪香江,在劇場開壇,引領我們穿越時空,一睹十九世紀莫斯科的世道,觀照今天的人心。  
 
月之十二宜重聚,小別回來大狀王。音樂劇《大狀王》還需我多說嗎?不了。我只想溫馨提示去年在疫情中向隅的廣大群眾:倘若不想再向隅,就要戰勝已看過此劇的另一群廣大群眾,因為,據知,他們很多都對此劇念念不忘,撂下狠話定必捲土重來。你們擔心了嗎?你們最好擔心。還有,我要祝賀世章、偉宗、飛帆和俊杰。你們的才華,為香港原創音樂劇豎立了一塊里程碑,閃閃生輝。
 
0324宜思辨。2024年3月,劇季收官之作登場,由蔚衡與導演焯威,聯手打造英國當代劇作家羅拔・艾克(Robert Icke)名作《醫.道》(The Doctor)。一宗醫療事件,在網上引起關注,發酵,升級為宗教、種族及性別歧視議題。真相不斷被解讀、扭曲,愈演愈烈,引人深思「後真相」及當代媒體下生活的態度。蔚衡自去年九月卸任助理藝術總監後,一直深念這個好作品,今次回巢執導,還兼任女主。能不期待?等你回來!
 
以上是主劇場航程。  
 
同步起錨的黑盒劇場,第一站,鎖定《落地開花》。編劇溫文爾雅,出手爆裂無情。一個倫理異常的家庭,被他不動聲色地吊打。散落一地的愛與恨,交織成一個時代的印記。我早就說過,要記住這個名字—郭永康—在編劇行當裡,絕對是一個狠角色。導演翰廷,是劇場三能手 — 能寫、能導、能演 — 早已成就斐然。如今加盟我團,是魚得水,也是水得魚。第二站,重訪《姊妹》(Sœurs)景點,細味相煎同根生的暴烈與溫柔。去年礙於疫情,法國編劇兼導演Pascal Rambert在線上指指點點,已讓我團兩員女將 — 煦莉與慧慈 — 使出渾身解數,彼此接招、拆招,演技狂飊。今番親臨香江執導,定必引爆一場更酷烈的親情對撞與浴火重生。  
 
第三站,抵步《匙羹》暗殺現場。無路可走,做殺手。你死好過我死,合乎情理。但殺人工具只能用一隻匙羹(勺子)!那是甚麼道理?編劇澤宇,通過他的巧思妙想,適者生存,不適者玩完,毫無道理可言。廷輝執羹而導,以他細膩的觸覺,將會舀出生活的百般滋味。尾站來到《半桶水》。一個模擬的文藝復興時代,四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洋人,立下桃園結義之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孰料好死不死,其中一個立完誓就吐血而亡。其他三人只剩一天生命,情何以堪?命何以續?編劇晉邦強於建構戲劇情境,設置出來的人物、關係環環相扣,在人生的困局中左衝右突,互相拉扯,扭曲變形,但真實,真實得彷彿是你和我。  
 
《匙羹》和《半桶水》,均來自「新戲匠」計劃—我團為發掘原創劇本而搭建的平台。由今個劇季開始,我團戲劇文學部會重整資源,加強力度,推出「風箏計劃」,吸納更多有志於劇本創作的年輕人,寫出你的聲音,我們的故事,讓更多好劇本起飛,像風箏,牽出萬千金線,在空中飛舞。最後,但同樣重要並值得與大家分享的是,我團獲特區政府發展局支持,將位於佐敦的一間舊校舍(前賈梅士學校),翻修成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預計今年下半年落成啟用。有了這個新基地,我們的戲劇教育事業必會爆發新能量,全力貫徹我們的教育理念:「學好生活」、「問好生活」、「創好生活」、「建好生活」。  
 
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香港的人文景觀增磚添瓦,以期不負香港的好。 
 
這篇自述有點長。多謝看完。
 
起航!
 
潘惠森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提供最佳體驗及改善瀏覽速度,請確定您同意並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再繼續瀏覽。接受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