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學
怪誕和反諷 ─ 析當代德國諷刺劇《公司感謝你》
香港觀眾喜歡看喜劇是無庸置疑的。近年來話劇團上演法國的《藝術》和《豆泥戰爭》,又或本地原創的《十八樓C座》及《最後作孽》等諷刺社會時弊的作品,均甚受歡迎,觀眾對諷刺劇(satire)並不陌生。事實上,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話劇團也曾上演布萊希特的《三便士歌劇》和《教父亞塗發跡史》及廸倫馬特的《似是故人來》三部諷刺劇。二十年後,話劇團再一次搬演德語諷刺劇《公司感謝你》,究竟這齣當代德國諷刺劇用了甚麼模式去表現其具諷刺性的喜劇形態呢?
笑的基本緣由在於不協調。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就提出過產生笑的一切都是有某種矛盾的,又或至少與人類理性相違的。笑聲是一種從緊張期望突然轉變成無所作為的情緒表現。至於諷刺,是透過嘲笑某個對象來說明其缺陷、問題或矛盾,有助於教導或提高道德觀。《公》這劇與現今社會的資本主義和工作倫理及其變化息息相關,主人公Krusenstern的存在與新經濟環境並不協調 [1]。它以諷刺的喜劇形態抨擊資本主義,透過怪誕 (grotesque)去顛覆新經濟世界,以反諷(irony)去逾越不同的價值觀,既逗笑觀眾,又讓他們思考,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或超越。怪誕表現一個扭曲現實,這現實以離奇反常的呈現方式,將變形與滑稽結合起來。《公》劇在場景情節和人物設計兩方面,都有著怪誕的表現模式。本劇共有十場,組合在實虛實的場景結構中,而第三至七場實屬虛實交錯、亦真亦幻的舞台境況,展現了另一想像的虛擬世界。就情節而言,Krusenstern 被邀請到公司渡假屋,期待與新團隊見面。他和新 人事部主管及顧問會面後,也不知道該要做什麼, 讓他感到困惑與不安。第五虛實場裡的離職儀式顯示了Krusenstern被解僱。而第九真實場中,意料之外,Krusenstern拒絕接受繼續被聘請。透過離職,這兩虛實場景離奇地結合起來。情節上的受聘與離職的對立因素也巧妙地結合,原初渴望受聘的Krusenstern竟在結尾請辭離去,使觀眾因期望落空而激起驚訝情緒。至於人物設計方面,怪誕主要顯現在主人物Krusenstern的誇張變形上。在劇初, 他的工作倫理為著重禮儀、尊重上級、遵守規則及與女同事保持距離。在離職儀式中,陳述了他曾與女同事有婚外情,披露出他在職場上的理性變形。後來, 他竟出手打上司,模擬槍殺Andy Warhol的女權主義者Valerie,用手槍想射殺上司導致他消失。及後,Krusenstern更責罵女同事及主動挑逗她們。在這些亦真亦幻的場景中,人物的變形挑戰了職場上的規範和秩序,有顛倒新資本主義世界的作用。誇張變形能產生陌生化效果,讓觀眾與舞台上的幻覺世界保持審美距離,理性地思考舞台上所諷刺的現實世界。
與怪誕不同,反諷表現模式以理性而非激情打動觀眾。反諷除了指語言的修辭技巧外,也指隱含在人物、情境或主題中與描述意義相悖的構思或表現技巧。《公》劇更以戲仿(parod)的手段去製造反諷效果。戲仿意為把如典故、事件、話語從原有的語境中抽出來植入在另一個語境,通過模仿進行嘲弄, 為造成反諷效果的手段。人物Sandor仿效Warhol帶墨鏡、錄影又或模擬他說英語。其他人物John、 Mayumi 和Ella分別模仿年長的Warhol、Edie Sedgewick及Nico,和穿上Warhol 衣服 的Sandor,一起表演Light show Plastic Inevitable Show。這些都是劇中突出的戲仿情境,有著重要的反諷意義。這班在現今新經濟下的員工,戲仿美國六十年代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事件及 話語,把它們植入現在全球彈性資本主義的體系中, 表面上作為參照,實質是揶揄世界新經濟的工作道德。Sandor購買了三副正版或假冒的墨鏡及毀滅原證書魚目混珠的行為,就像現代的科技企業用分享的行銷方式違反知識版權[2],與當年反文化違反社會規範的態度無異。本劇中最顯著的反語就是「Okay 啦」。Ella、John及Sandor在多處都有運用,其表面同意做得好,實質暗示不要多說。這也反諷了公司 社交言語的虛偽。此外,Sandor引用歌德的《托爾 誇托 ·塔索》(Torquato Tasso)(1790) 一劇中的情境反諷語句「船都觸礁了,船長卻抱住害他失事的礁石不放」來嘲笑Krusenstern的盲目無能,相信就算 公司解僱了他,他也不會離開公司。這些在新資本主義下的員工都說反語用反諷策略,表現了他們都是反諷者,團隊合作的精神特質實際上蘊含反諷。若與現今新資本主義現實處境聯繫起來,不知觀眾會否像社會學者塞尼特般,思考團隊合作中的反諷精神能否協調社會[3],這班反諷者能否組織自己的生命史呢?
和《三便士歌劇》同樣是抨擊資本主義社會,《公》劇不採用《教父亞塗發跡史》的諷喻,而是承接廸倫馬特和卡夫卡的怪誕表現風格,再加上反諷的表現模式,尤以後現代流行的戲仿手段,去呈現當代這德國諷刺喜劇的美學形式。諸位觀眾看後會喜歡它嗎?
[1] 劇作家胡伯納表示這創作受理查 · 塞尼特 (Richard Sennett)的《職場啟示錄:走出新資本主義的迷惘》(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 the 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Work in the New Capitalism)(1998) 一書啟發。見筆者與胡伯納的訪問,05.04.2018.
[1] 劇作家胡伯納表示這創作受理查 · 塞尼特 (Richard Sennett)的《職場啟示錄:走出新資本主義的迷惘》(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 the 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Work in the New Capitalism)(1998) 一書啟發。見筆者與胡伯納的訪問,05.04.2018.
[2] 見同上的訪問。
[3] 見塞尼特,1999,頁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