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學

溫情不散

  • : 潘璧雲
不可或缺的日常
2023年3月,大家安坐在劇場中,有關疫症的限聚措施已經解除,連曾經是必備的口罩也可以束之高閣。新型冠狀病毒寫下了人類疾病史上重要的一頁,如今,這場曾經鋪天蓋地的疫情即將過去;自香港與內地通關後,本地市面也漸漸恢復熱鬧,食肆重現摩肩接踵的場面。但也許我們還有印象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政府曾經頒令全日禁止食肆堂食的措施。幸好,一日後,政府就撤銷這個安排,轉而要求食肆採取各種措施以減低公共場所進食所帶來的疾病傳播風險。限聚令下,市民雖然仍然可以到食店進食,卻必須遵從各種規範。飲食業可以說進入寒冬,不少從業員失業、轉行;積極面對挑戰的業內投資者則轉而尋找或改變營運方法,例如加強外賣的種類及折扣,以期捱過未知何時才完結的艱難時勢。事實上,飲食業界往往是首當其衝面對著時代的挑戰。 
 
外出用膳是香港人的生活習慣,居住在這個素有美食天堂之譽的城市,香港人一直享受著食肆種類多樣、交通便利的優勢。飲食業不單是香港經濟的重要來源,也積累了不少典故,成為本地文化光譜中的重要元素。從上世紀由廣州傳來的南方飲食文化——上茶樓享受一盅兩件,早已牢牢扎根在香港人的日常生活裡。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生活模式的改變,茶餐廳、快餐店等即食文化興起,人們外出用膳的選擇也起了變化。上茶樓的習慣,雖然仍然是一代傳一代地留了下來,並沒有被淘汰,但在市場競爭之下,傳統茶樓或酒樓已不復昔日光彩。
 
素描香港人和事
《不散的筵席》改編自編劇之一,李恩霖的真實故事。今天,我們在這裡觀看這齣以七十年代香港酒樓「敘香園」為背景的演出,除了緬懷或認識一下香港過去的飲食文化、感受上一代人的倫理關係,又或者從中看到故事主人翁Roger,隨著香港時代轉變的成長經歷外,還有什麼讓我們走出劇場後可以回味或者帶走的呢?
 
《不散的筵席》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或者強烈的戲劇衝突,兩位編劇也似是無意為劇情加入某些巨大「障礙」、或者某些複雜的人物關係,甚或加入綿綿的愛情篇章以刺激觀眾的感官;我們都知道,在七十年代的香港,社會治安及衛生情況都未如理想,但凡打開門經營食肆的,總會遇上一些危機和無數小問題,而當中員工或僱主之間的相處及合作,也不可能總是無風無浪。然而,兩位編劇沒有選擇讓劇本承載重型的戲劇性矛盾。《不散的筵席》就像是一幅素描,重點不在於色彩的繽紛濃烈,卻勾勒出不同人物的輪廓,鋪陳了人物背後,時代的線條。它以最接近人體的溫度,徐疾有致的脈搏,在一呼一吸間,體現了「敘香園」於不同時勢下的興衰。
 
「沒有」缺席
《不散的筵席》是本劇導演、編劇之一的陳敢權,作為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的告別作。他以「不散的筵席」為劇名,故意隱去「沒有不散的筵席」這句名言中的「沒有」。相信陳先生並非不同意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這個道理,而是想寫出筵席中最珍貴的是相聚和分享,筵席雖然會完結,當中的歡愉和人情味卻可以歷久留香,永存心田。
 
其實,陳先生已不止一次把他創作的故事背景設定在食店內:音樂劇《頂頭鎚》中,主角鄭開滿在其父親忠伯的大牌檔幫忙;《十八樓C座》背景為周記茶餐廳;《有飯自然香》設定在一家叫「然香」的飯店;還有陳先生曾經執導的翻譯劇《盛宴》(The Big Meal)也是全劇以餐廳為唯一場景。這些作品雖然部分或全部情節都發生在食店,但故事、人物、年代、風格卻各異。也許相同的,是觀眾通過食店裡發生的事情,不但能與故事中的人物產生共鳴,更能了解到時代的流轉、關係的改變,所給予人物和故事的影響和變化。
 
選擇善良
在《不散的筵席》中,主角Roger不同意舅父劉仕球管理店內伙計的方法,認為他包庇下屬,對其他人不公平。但舅父卻不認同Roger,認為世事不可能「非黑即白」,中間也有「灰色地帶」。舅父力保一位騷擾女同事的下屬,可是,這位下屬最終卻因為犯下另一個嚴重的錯誤而惹上官非,舅父也就無法不解僱他。
 
其實Roger沒有錯:「是其是、非其非」,明辨黑白是非絕對是正道;從結果看來,舅父對這位下屬是判斷錯誤了,縱容了他,只讓事情變得更壞,也沒有讓下屬受到教訓。只是,對舅父來說,他一開始就選擇了相信下屬、選擇了宅心仁厚,雖然最後下屬令他失望了,但那是舅父當時覺得最好的選擇和最適合的處理方法。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因為那時代的人更有人情味,我倒認為,所謂「人情味」,不就是勇於信任和樂於分享?不分地位出身,不論貧富,不因時勢,願意做有益他人的事,做一個善良的人。也許就是舅父這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讓劇中的Roger心存感恩。更讓真實生活裡的「少爺仔」Roger,多年來念念不忘、甚至要把有關記憶化成文字,與觀眾分享舅父和敘香園的故事。 
 
劇末,舅父讓敘香園的伙計們準備了一頓「哈哈大笑餐」;喻意接受生命的規律,並慶賀圓滿的人生。而即將離任的藝術總監陳敢權,也早就給大家留下了不少用心寫成的佳作,好讓各位慢慢品嚐。
 
----------------------------- 
潘璧雲
演員/編劇/專書編輯/劇評人/聲療師。中文系碩士。曾任香港話劇團全職演員及經理(戲劇文學及項目發展)。現為「璧雲天文化」藝術統籌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提供最佳體驗及改善瀏覽速度,請確定您同意並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再繼續瀏覽。接受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