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學

《親愛的.柳如是》的多線並行:從歷史一瞬看個人永恆

  • : 香港話劇團戲劇文學部
《親愛的.柳如是》(《柳》劇)採用多線並行的結構,以明末名妓柳如是的傳奇一生為核心,穿插明末清初史事,從歷史的一瞬看個人永恆的存在難題。
 
《柳》劇上半場集中在柳隱少時的經歷,從柳如是被誣陷逐出周家,到先後和宋徵輿、陳子龍相戀,建立柳隱堅貞剛烈的角色形象。期間也以降清重臣洪承疇為主要線索,帶出明朝步步敗亡的過程。清兵攻勢猛烈、步步進迫之時,柳隱也敗於陳家的強勢介入,因森嚴階級藩籬,不得不忍痛斬斷情絲。柳隱的命運,儼然已與明朝命脈繫於一處。最終,柳隱在知己黃媛介的提點下,頓悟無論世情變幻,也要堅守本心,告別耽於失國失家之憂的昔我「柳隱」,更名「柳如是」,見其成長。上半部最後一場的過渡,以柳、陳熱戀時寫下的一句「桃花得氣美人中」為錢謙益所賞識,追憶柳、陳二人昔日的無限旖旎,開啟下半部柳、錢二人的相知相惜。
 
進入下半部,洪承疇一線的份量隨著局勢變化逐漸吃重,節奏上亦見緊湊。柳如是與洪承疇命途殊異,卻都有個人在集體民族認同岌岌可危之際的徬徨掙扎。柳如是出身煙花之地,無所歸依,渴望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於是與錢謙益結為夫妻。晚年殉國未遂,最後因夫家迫害,失去最後一處依歸,悲憤自縊。洪承疇惜才愛才,即使是一件單衣,也不忍見其沾塵;更何況是為民效力之志,卻無良主可依的自己,甘受天下人唾罵,也要轉投皇太極。二人同為歷史巨輪下流連無所安身者,卻因為性別、地位、身分迥異,而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在呈現人物深度上,不落入一味歌頌漢人政權,而視滿清統治者為「韃虜」、「蠻夷」的漢族中心主義歷史論述。
 
在柳如是、洪承疇之外,全劇又穿插了明亡三十多年後,張岱、黃媛介這兩個「大明皇朝的幽靈」在秦淮河邊的對話。此二者遊走在兩條主要線索之間,起點評人物、說明背景、補充史實等功能,連最終場「陶庵夢憶」也是以張、黃二人一問一答,交代人物結局,收束多條線索。同時,張、黃二人也提供了看待歷史的另一種視野:在殉死和事敵以外,如常度日的大多數人,可以如何面對歷史巨變帶來的傷痕。張岱不堪見國破家亡,遁入山林,深慚昔日窮欲不知足;黃皆令長貧難顧,為生計四處奔走,似已忘卻亡國之恨。只待夜深人靜的秦淮河邊,二人幽幽追憶當年的繁華盛世。然而名妓自縊、幽魂消散,前朝的風光美景,皆如夢幻泡影,如風消逝,應作如是觀。
 
 《親愛的.柳如是》完整導賞手冊請瀏覽:《親愛的 ‧ 柳如是》導賞手冊 "Liu Rushi, my Dear" Guidebook by 香港話劇團 Hong Kong Repertory Theatre - Issuu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提供最佳體驗及改善瀏覽速度,請確定您同意並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再繼續瀏覽。接受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