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學

進入K城:編作劇場與舞台科藝敘事的拓展實驗 ── 以感官體驗重構《K城以外二三事》

  • : 郭永康
在《K 城故事》中,導演Travis Preston 帶領創作團隊,嘗試以一種非傳統的劇場語言,轉化藝術總監潘惠森筆下奇幻而詩意的短篇小說《K 城以外二三事》。這個製作不只是演繹文本,更是對劇場敘事與觀演體驗的重構與延展;不只是對改編,更是一場有關「編作劇場」(Devising Theatre)、空間敘事以及感官體驗的拓展實驗。
 
編作劇場:集體生成的敘事方式
編作劇場是一種強調集體創作、非劇本主導的創作方式,往往從身體、影像、聲音、即興等元素共同出發。它有別於傳統戲劇中,由劇本衍生表演的線性邏輯,表演、設計、文本發展三者同時進行,彼此影響。
 
在《K城故事》中,導演帶領演員與設計師從小說的意象出發,透過工作坊進行自由探索,逐步建構出形體語言與視覺詩學的素材。這種「編作」手法使舞台科藝從早期階段便成為創作的關鍵一環,共同建構敘事與美學。
 
這種創作策略有別於劇團一貫的排練框架,它打開了讓「演員如何感知文本」、甚至「觀眾如何接收故事」的多重可能,使表演不再只是台詞的載體,而是觀看與聆聽的經驗。
 
並置策略:影像、聲音與形體共構的敘事
在《K 城故事》中,觀眾將不再只觀看演員的演繹,也將「聽見」敘事( 經由聲景與語言碎片)、「看見」敘事(由動態畫面構成),甚至「感受」敘事(透過光影與空間氛圍)。導演所採取的策略,是讓不同媒介並置於舞台之上,彼此平等交織,而非從屬。
 
「並置」使身體與影像之間不再是誰支配誰的關係,而是共同敘述故事。演員的肢體動作配合影像變化,影像的出現也為演員的表演賦予新的意義。一段演員的形體調度,在投影的對照下生出雙重敘事效果——真實的演員呈現角色的行為,同時投影展示其內心想像或回憶,兩者共同講述故事的「表層」與「潛層」,劇場的「現在時空」與投影的「過去/想像時空」並行展開。此外,聲音、音樂與影像及表演的結合也構築了敘事的多重聲部:聲音不僅襯托情緒,更可如同角色獨白般引導觀眾理解場景意涵。聲景設計與旁白可能與影像拼接出完整敘事,使觀眾經由多種感官線索來拼湊劇情。這種多媒體共構的方法使舞台敘事從線性的單一文本轉向網絡般的多線並進——觀眾的注意力在演員、影像、聲音之間游離,不同元素交互影響形成豐富的感官體驗。觀眾並非僅僅透過台詞對白去「理解」劇情,必須主動在視聽之間進行「剪接」與解讀,劇場的線索從「單一焦點」變為「多重焦點」,強化了劇場的沉浸感。
 
這種手法與Travis Preston早期作品如 Fantômas: Revenge of the Image、Augustine Machine ou Encore une nuit d’insomnie 的空間美學一脈相承——觀眾不再只是觀看一個由演員表述的敘事,而是要求觀眾在形體、影像與聲音的拉扯間主動「編織」意義。
 
拓展敘事:感官場域與虛實交錯
透過多媒體與編作手法,導演試圖將劇場轉化為一場虛實交錯的感官之旅。在這齣作品中,劇場可以幻化成小說中「春威夷」以及「K 城」的詩意場景,虛構的城市空間經由實體舞台設計與虛擬影像投射的融合而具象。觀眾置身其中,彷彿遊走於真實與夢境兩個維度。
 
這種空間敘事,拓展了劇場的感官體驗,聲音、光影、氣味,甚至氣流,都能成為劇場語言的一部分,全面調動觀眾的身體感知。「K 城」因此不僅是小說中的一隅,更成為觀眾觀演經驗中的「場所」。
 
小說《K 城以外二三事》中充滿超現實的意象:海底列車、從雞蛋泡沫中游出的魚、石蘑菇等。當這些文字意象轉化為各種感官元素在劇場中呈現時,觀眾不再只是透過角色對白「想像」這些意象,而是能直接體驗它們的存在。
 
從文本出發,抵達未知的想像
《K城故事》並不只是一次文字轉化為舞台的練習,更是一場重塑劇場語言的實驗。文字能引發無限的感知與想像,而劇場正是將這些抽象的可能性實現的場域。劇團亦為《K城以外二三事》製作了一部有聲繪本,作為另一種對春威夷與K城世界的延伸想像。繪本的插圖與動畫全由AI生成,聲音由演員演繹,現今科技的便利,拓闊了人類「繪形繪聲」地呈現幻想世界的各種空間。
 
無論是透過劇場轉化還是有聲繪本的呈現,也期望能發現故事的更多可能性,並於未來成為一趟更具詩意、充滿想像力的夢幻旅程。有興趣深入K城世界的觀眾,可於場刊掃描QR code,或在劇場入口尋找前往K城的車票,一同進入這個文字、聲音與影像交織而成的奇幻秘境。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提供最佳體驗及改善瀏覽速度,請確定您同意並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再繼續瀏覽。接受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