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學
《半桶水》的水從何而來
十五歲那年,我曾經到英國短暫留學。我住在寄宿學校,而我的同房是一個頂著一頭橙髮的洋人。房內僅有兩張床和兩個衣櫃,還有一個洗手盆供梳洗之用。我每天早上都會到洗手盆前刷牙,並吐出牙膏;洋人同房他每天晚上都會在洗手盆中小便,就趁我熟睡之時。後來,我們各自向老師作出投訴,表示對於對方的行為感到厭惡,然後校方便批准我們在半個學期後分道揚鑣。
對於洋人同房指責我在刷牙後吐出牙膏是種厭惡的行為,我至今仍未能釋懷。
後來我的同房變成了一位頂著平頭裝的北京同胞,從此我在英國留學的主要語言便變成了普通話。這位同胞是一個無所顧忌的人──他善於分享他擁有的冷門知識;又樂於傳授他家鄉的傳統習俗;更勇於實踐他相信的人生理念。在他的薰陶底下,我漸漸培養出一些沿用至今的生活習慣,例如每天早上也規律地排便。
時至今日,我仍然維持著這個生活習慣。而每天早上在洗手間自我封閉的這短短十數分鐘,除了暢流了我的腸道,更暢通了我的思路。創作靈感在這段時間特別澎湃,因此我的作品中,總是充斥著以洗手間各項配置作為隱喻的套路,而其中一項最為我津津樂道的,就是一個盛載水滴的水桶。
那年,正值疫情,劇場近乎完全停擺,我的工作屈指可數。因此我待在家中的日子變多,待在洗手間的時間也相對變長。那天清晨,我如常地坐在馬桶上運勁之際,忽然看見洗手盆底出現漏水的情況,於是隨手便把一個水桶推到水滴降落之處。我沒有告訴業主的打算,因為那時期的我正享受著那種接近零社交的生活,我生怕上門維修時遇上一個健談的維修師傅。如是者,我定時定候便會把水桶裡的廢水倒掉,日復一日地重覆著同一個動作,然後有一剎那我終於有所啟發。我看著那個半滿的水桶,聯想到自己事業上的境況,那是我頭一次有轉行的衝動。
既然沒戲可演,倒不如重操故業,賣畫維生。(不妨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修讀表演藝術之前,其實是修讀時裝設計,並曾經替某些時裝品牌繪畫插畫。)於是我毅然鋪出畫紙,準備肆意地揮毫潑墨,卻發現自己的技藝早已生疏,還是獻醜不如藏拙。為了生計,我決定另覓出路。我開始變賣自己的一些珍藏已久的古著服飾,但奈何品味過分另類、或是標價不夠吸引,在二手平台上放售,始終無人問津。那時候,足不出戶的我開始培養起下廚的樂趣。我又忽發奇想,何不拍攝烹飪短片,分享廚藝心得,博取流量並從中獲利?我到網上搜尋一下,發現入得廚房又出得廳堂的住家男人大有人在,便瞬間打消了此念頭。
到了最後,我打開手提電腦,邀請了這幾位分裂而來的自己來一場靈魂對話,並由我親自記錄下來。這就是《半桶水》的起點。
所謂十年磨一劍,我將二十年來的經歷鑄造成兩把利刃,然後左右互搏、兩刃相交。頃刻之間,本人體內花火四濺。失業的我沒有得到明確的指引,也不懂該如何抉擇,但迷失之中卻彷彿得到指點——「當你很喜歡一樣東西,你便要花一輩子時間去學習放棄。」放棄,成為了我當刻所面對最大的課題。
十五歲那年,家人告訴我有一個到外國留學的機會。那時候,我唯一的考慮就是要告別身邊的朋友。朋友對於當時我這個涉世未深的中學生而言,是一個還未釐清的概念。我試著游說自己,他們必定會滿心期待迎接我回來。可是事與願違,當我在一年後回港的時候,他們已各自開展了精彩的人生,徹底地把我忘掉。自此以後,我再也沒法去定義朋友,甚至抗拒結識新朋友。朋友對我而言,逐漸成為了一種高不可攀的關係。然後我慢慢學懂放棄,放棄一段又一段關係、放棄一個又一個朋友。只是撫心自問,我的確仍然嚮往著那種肝膽相照的熱血和情誼,所以我把我的憧憬寫進劇本之中,以填補人生中的遺憾。
當你觀賞《半桶水》時,看到的就是作為編劇的我一路走來,一直放不下的情意結──不求甚解的洋人、無所顧忌的同胞、不相往來的朋友、技藝生疏的畫家、無人問津的商人、平平無奇的廚子、以及一塌糊塗的作家⋯⋯他們改變了我,我就用這種方式一一紀念他們。
對於洋人同房指責我在刷牙後吐出牙膏是種厭惡的行為,我至今仍未能釋懷。
後來我的同房變成了一位頂著平頭裝的北京同胞,從此我在英國留學的主要語言便變成了普通話。這位同胞是一個無所顧忌的人──他善於分享他擁有的冷門知識;又樂於傳授他家鄉的傳統習俗;更勇於實踐他相信的人生理念。在他的薰陶底下,我漸漸培養出一些沿用至今的生活習慣,例如每天早上也規律地排便。
時至今日,我仍然維持著這個生活習慣。而每天早上在洗手間自我封閉的這短短十數分鐘,除了暢流了我的腸道,更暢通了我的思路。創作靈感在這段時間特別澎湃,因此我的作品中,總是充斥著以洗手間各項配置作為隱喻的套路,而其中一項最為我津津樂道的,就是一個盛載水滴的水桶。
那年,正值疫情,劇場近乎完全停擺,我的工作屈指可數。因此我待在家中的日子變多,待在洗手間的時間也相對變長。那天清晨,我如常地坐在馬桶上運勁之際,忽然看見洗手盆底出現漏水的情況,於是隨手便把一個水桶推到水滴降落之處。我沒有告訴業主的打算,因為那時期的我正享受著那種接近零社交的生活,我生怕上門維修時遇上一個健談的維修師傅。如是者,我定時定候便會把水桶裡的廢水倒掉,日復一日地重覆著同一個動作,然後有一剎那我終於有所啟發。我看著那個半滿的水桶,聯想到自己事業上的境況,那是我頭一次有轉行的衝動。
既然沒戲可演,倒不如重操故業,賣畫維生。(不妨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修讀表演藝術之前,其實是修讀時裝設計,並曾經替某些時裝品牌繪畫插畫。)於是我毅然鋪出畫紙,準備肆意地揮毫潑墨,卻發現自己的技藝早已生疏,還是獻醜不如藏拙。為了生計,我決定另覓出路。我開始變賣自己的一些珍藏已久的古著服飾,但奈何品味過分另類、或是標價不夠吸引,在二手平台上放售,始終無人問津。那時候,足不出戶的我開始培養起下廚的樂趣。我又忽發奇想,何不拍攝烹飪短片,分享廚藝心得,博取流量並從中獲利?我到網上搜尋一下,發現入得廚房又出得廳堂的住家男人大有人在,便瞬間打消了此念頭。
到了最後,我打開手提電腦,邀請了這幾位分裂而來的自己來一場靈魂對話,並由我親自記錄下來。這就是《半桶水》的起點。
所謂十年磨一劍,我將二十年來的經歷鑄造成兩把利刃,然後左右互搏、兩刃相交。頃刻之間,本人體內花火四濺。失業的我沒有得到明確的指引,也不懂該如何抉擇,但迷失之中卻彷彿得到指點——「當你很喜歡一樣東西,你便要花一輩子時間去學習放棄。」放棄,成為了我當刻所面對最大的課題。
十五歲那年,家人告訴我有一個到外國留學的機會。那時候,我唯一的考慮就是要告別身邊的朋友。朋友對於當時我這個涉世未深的中學生而言,是一個還未釐清的概念。我試著游說自己,他們必定會滿心期待迎接我回來。可是事與願違,當我在一年後回港的時候,他們已各自開展了精彩的人生,徹底地把我忘掉。自此以後,我再也沒法去定義朋友,甚至抗拒結識新朋友。朋友對我而言,逐漸成為了一種高不可攀的關係。然後我慢慢學懂放棄,放棄一段又一段關係、放棄一個又一個朋友。只是撫心自問,我的確仍然嚮往著那種肝膽相照的熱血和情誼,所以我把我的憧憬寫進劇本之中,以填補人生中的遺憾。
當你觀賞《半桶水》時,看到的就是作為編劇的我一路走來,一直放不下的情意結──不求甚解的洋人、無所顧忌的同胞、不相往來的朋友、技藝生疏的畫家、無人問津的商人、平平無奇的廚子、以及一塌糊塗的作家⋯⋯他們改變了我,我就用這種方式一一紀念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