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與人生的年月交織——《忘年》編劇訪問

問︰香港話劇團戲劇文學部
答︰《忘年》編劇林澤銘
 
1. 可否用一句話介紹您的入圍劇本?
 
一對年齡相差31年的男同志戀人,為了「在一起」努力跨越人生階段的不同步。
 
2. 創作《忘年》的原因是甚麼?
 
我有個比我年長的另一半,是完全生於不同年代的那種。初相識時,我們即使沒有坦言相對,卻也感覺到大家對「年齡差」這回事很在意;因為它揭露了許多價值觀的相異、人生階段的不同步、未來的不確定性,亦暗示了二人很大機會未能如「正常」情侶一般同偕到老。直至數年前,一位朋友意外離世,教我切身體會到生命無常,觸發我思考有關人生、死亡等課題。我忽然覺得,兩個人的所謂差距,在不可預測的人生裡,原來不足掛齒。年長的、年輕的,既然都在面對同樣的人生課題,那麼我們是否都可以忘卻年歲的距離,化解彼此間的鴻溝?於是,《忘年》就這樣誕生了。
 
3. 如何想像出劇本中的角色?
 
劇中故事時間橫跨15年,而劇本亦強調兩個角色各自經歷的不同人生階段,所以我會以「人生階段」作為設計角色的切入點。Daniel Kong是年輕的那位,由19歲演到30前半,經歷的人生轉變十分豐富,如上大學、踏足社會、成家立室等,基本上就是一個少男進化成一個男人的coming-of-age旅程;這個年齡範圍,恰巧跟我很接近,因此偶爾我會觀照自身,回想那個階段的我覺得甚麼最重要,怎樣看世界,然後再想想Daniel Kong這個角色會否也有這種特質和想法。至於年長的那位Daniel Tang,我會想像一個50至60前半的男人會經歷些甚麼——那些顯然不是年輕人所遭遇的高低跌宕,很大部分是一些自己無法掌控的外在因素,如體力下降、在職場上被取代等。幸運地,我身邊也有不少這個年齡層的朋友,我可以透過觀察他們的行徑舉止和聆聽他們的分享,想像劇中的Daniel Tang是個怎樣的人。
 
此外,我創作角色時都會為他們設計一個確實的出生年份。只有這樣,我才可以更確切地想像角色在哪一個年代成長,經歷過哪些歷史或社會事件,追慕過哪些流行文化或明星之類。這些資訊,也許不會在故事中明言,但對我建構一個角色的價值取向很有幫助。
 
4. 現時的劇本中,最喜歡哪一個瞬間?
 
我喜歡在博物館任職保安的Daniel Kong,坐在一幅越戰遺孤照片前,叩問不同年代的人經歷的苦難能否相提並論。我在越南旅遊時參觀了越戰的紀念館,館內很多慘不忍睹的相片,不禁教我反思生命中種種的不如意,對比歷史洪流中的戰爭與災禍,根本微不足道。然而,這又是否代表我們不應在意自己的痛苦?我沒有答案,Daniel Kong也沒有答案,但那一刻真誠的思考,然後真誠地承認無答案,是我認為劇本中最美麗的瞬間。
 
5. 「風箏計劃」讀劇和精煉的過程對您有甚麼啟發?
 
一個劇本若精煉未夠,貿然搬上舞台,經過幾場演出,一切便會驟然結束,亦會很快被遺忘,消失於茫茫大海。「風箏計劃」給我的啟發是:劇本的生命力理應不止於此,而是延綿不絕,既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更可反覆細味。這計劃容許編劇持續不斷地打磨劇本,為的就是希望劇本未來也可持續不斷地飛舞。在修改、精煉、排練及吸收觀眾意見的過程中,我發現劇本仍有許多未被挖掘的可能性;每次的小發現,都讓我驚喜萬分,亦令我更確信劇本絕非硬梆梆的文字,而是有生命的。
 
6. 有甚麼特別的編劇秘訣、方法或小習慣?
 
我會到酒吧喝酒。我很喜歡收集不同人說話的特質,包括言辭的運用、聲音的質感等,作為編寫對白的素材,而酒吧確是一個好地方,讓我觀察到不同人的言行舉止和語感。此外,我每次寫一個新劇本時,都會找來一個值得參考的經典劇本,然後當作自己進行臨摹,嘗試活學活用經典劇本的技藝,鞭撻自己要追求該劇作家的藝術高度。
 
小習慣是我會播著Taylor Swift的第11張個人大碟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寫劇本。一來我極度欣賞這位歌手把純粹的個人經歷,化成精雕細琢、能與全球聽眾共鳴共感的音樂傑作,二來我認為所有編劇都是傷痕纍纍的tortured poets,這張專輯名稱太中了!
 
7. 為甚麼喜歡寫劇本?
 
我認為戲劇寫的,都是人走投無路之際,不得不作出決定的一瞬間;日常如表不表白、出不出櫃、分不分手,在戲劇裡都可以是壯麗的to be or not to be。然而,現實生活裡,我們總是步步為營,不希望走進死胡同;但事實上,我們潛意識也許都很期待這些戲劇性的困境降臨,好讓自己有原因地鼓起勇氣、孤注一擲。我們羨慕主角擁有積極的行動力,只因人的惰性與怯懦,驅使我們一拖再拖,最終與目標距離越來越遠。我喜歡寫劇本,因為我想在創作過程中,感染主角那種為了理想不惜一切、孤注一擲的精神。我喜歡觀察人、想像人、分析人,因此我很享受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思考人到底是怎樣的物種。
 
另外,我總覺得世上沒有人會有興趣聆聽別人分享甚麼人生體會,但若這些所思所想化成扣人心弦的故事,人們的興致或許就會來了。我相信故事仍有這種勾起他人興趣,繼而為人帶來啟發的力量,儘管微弱,也非即時見效,但總會比「齋噏」好點吧!
 
8. 在劇本創作的路上,您認為最重要的是甚麼?
 
戲劇陪伴是很重要的。創作的路很孤單,也容易產生盲點,若找到一些並肩同行的小夥伴,時而供應滿滿的情緒價值,時而一語道破你的不足與缺點,不但是賞心樂事,對創作過程亦大有幫助。他們可以是為你的作品提供誠實的意見和養分的同伴,也可以是同樣熱衷創作,與你互相鞭策砥礪的戰友。數目不必多,兩三個都夠了。

編劇簡介 林澤銘:
畢業於香港大學,主修日本研究及韓國研究。其後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藝術碩士課程,主修編劇。現職廣告,專責文案創作。

舞台編劇作品包括:香港話劇團「讀戲劇場」《男湯》、演戲家族《男湯—音樂劇圍讀》、影話戲《品德教育》及綽舞場「當代舞劇發展計劃」《黑點》等。

近年涉獵影視劇本創作,電影劇本《小城男孩》入選香港新晉創作人協會「新晉編劇計劃2024」。

戲劇会社「辛辣節奏」兩大首腦之一。

 

生存與毀滅之間的抉擇——《刺客與漁女》編劇訪問

問︰香港話劇團戲劇文學部
答︰《刺客與漁女》編劇武庭英
 
1. 可否用一句話介紹您的入圍劇本?
無論何時,我們都要為自己作出的選擇負責。
 
2.  創作《刺客與漁女》的原因是甚麼?
疫情三年的時間,讓我明白我缺的是勇氣。
 
3. 如何想像劇本中的角色?
我把所有的角色都視為我身邊的人,我愛他們,但我同樣為他們擔心。
 
4. 現時的劇本中,最喜歡哪一個瞬間?
漁女沉湖,我將這個瞬間,視為千萬個和我一樣的人失去未來時的痛苦瞬間。
 
5. 「風箏計劃」讀劇和精煉的過程對您有甚麼啟發:
毫無疑問,我愛香港話劇團,以及這次風箏計劃所有的讀劇,還有精煉過程中參與的同仁。只有在戲劇裡,我們才不是這個世界的孤兒。我想這也是我受到的啟發,我必須愛我的文字,珍視它。如你們一樣。
 
6. 有甚麼特別的編劇秘訣、方法或小習慣:
秘訣和方法沒有,小習慣就是我會思考很久才敢下筆。一旦動筆,就不會收住,與劇本中的角色同悲同喜。
 
7. 為甚麼喜歡寫劇本?
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讓那些失去聲音的人,重新說話。
 
8. 在劇本創作的路上,你認為最重要的是甚麼?
必須真誠、必須有愛、必須保持思考。
 
 編劇簡介 武庭英:
 武庭英,97年生,山西人。現為南京大學文學院創意寫作博士生。小說作品發表於《作家》、《山花》、《山西文學》、《廣西文學》、《廣州文藝》、《特區文學》等雜誌。曾獲首屆「無界 · 收穫App雙盲命題寫作大賽」三等獎。劇本《保礦!保礦!》入選2021年山西省新創戲劇文學劇本徵選扶持項目,並由山西省話劇團簽約創排。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提供最佳體驗及改善瀏覽速度,請確定您同意並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再繼續瀏覽。接受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