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四川好人》 游走善惡之間 揭示複雜人性

21.11.2019
即時發布

布萊希特經典劇作  首演橫掃香港舞台劇獎六大獎項

香港話劇團x演戲家族攜手製作

音樂劇《四川好人》The Good Person of Szechwan – the musical

游走善惡之間  揭示複雜人性

 

【香港話劇團】改編自德國戲劇巨匠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同名經典劇作《四川好人》,將人性的善與惡一併展現,令觀眾思考道德與現實的兩難。此劇於2003年首演,旋即橫掃香港舞台劇獎最佳整體演出、最佳創作音樂、十大最受歡迎劇目等六大獎項,於04及11年兩度重演,繼續好評如潮。闊別八年,香港話劇團與演戲家族首次攜手製作及演出,以嶄新元素復排這齣本土經典音樂劇。音樂劇《四川好人》彭鎮南、高世章岑偉宗改編彭鎮南執導,音樂劇頂尖拍檔高世章任作曲及音樂總監、岑偉宗任作詞,特邀邵美君主演沈德一角,邱廷輝、劉守正、朱栢謙、張學良及邢灝主演,於20191223202013假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上演,門票現於快達票售票網公開發售

 

布萊希特是影響世界劇場深遠的現代劇場改革者,他喜歡將角色的善與惡一併展現於劇本裡,透過他提出的疏離效果觀點讓觀眾在看戲時保持客觀地思考自行判斷對與錯。正如音樂劇《四川好人》中主角沈德便是善與惡的一體兩面:她做好人卻得不到一餐溫飽,唯有化身成為惡的一面才可生存。故事中反映社會陰暗面,道出人性道德與現實生存之間的矛盾,揭示複雜人性。改編及導演彭鎮南表示:「我很喜歡布萊希特的劇本,《四川好人》雖然是1943年的劇本,但主題與這個世界息息相關,劇本批判人性的貪婪,貪官腐敗的制度,這些價值觀不會過時,所以這個劇非常適合一演再演。」

 

故事講述三個神仙來到道德敗壞、貧窮的四川找尋好人,可惜放眼所見盡是欺詐與饑餓,心灰意冷之際遇上僅存的好人─沈德。可惜在炎涼世態中,好人難有容身之所。為求自保,沈德不惜徘徊正邪之間,掀起連番道德人性大控訴。

 

改編、作曲及音樂總監高世章表示:「雖然首演已是十六年前,今次重拾竟然發現《四川好人》仍然和時代接軌,甚至比以往更有共鳴。有些演員和後台人員以前曾參與過這個戲,有些則只是看過演出,有些那時剛接觸戲劇,或是當時還未入行,這個戲可說是見證一代人的成長。要談今次演出的改動,因爲舞台是活的,所以作了一些微調,把以前搞不通的地方再修正,也根據演員的特質配合。當年演員看見音樂的多部和弦合唱,顯得有點不知所措,但今天已駕輕就熟,不竟大家都向前走了很遠,進步了。但不變的,是初心。」

 

改編及作詞岑偉宗坦言音樂劇《四川好人》應該是他作詞生涯裡面的重要分水嶺,可以用「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形容它。他於2011年重演時曾表示:「跟彭導和世章商議時,他們讓我發現音樂劇裡的『填詞』,不是把編劇預早定了的『歌位』和『模擬歌詞』轉換為舞台上可唱演的歌,而是與作曲人攜手,演繹劇本的脈絡和節奏。作曲者用音樂去把那個劇本重述,有些地方跳接,有些地方卻要放大;填詞就以人人可知的語言文字,把作曲人投注於旋律的抽象情感賦與實相的外衣。有時,我們甚至可以在本無歌唱之處,因應情況,衍生個唱段出來。這個工序,既是演化,也是轉譯,更是創作。」

 

音樂劇《四川好人》曾被已故音樂大師黃霑先生讚譽為:「這才是音樂劇……只有《四川好人》探驪得珠!」要達至一齣好的音樂劇,音樂、歌詞、戲劇性缺一不可,演員更要兼備演、跳、唱的能力。香港話劇團與演戲家族是次攜手製作,必定將一齣頂尖香港原創音樂劇呈獻給觀眾。

 



關於
改編及導演  彭鎮南

演戲家族藝術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客席講師。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並考獲倫敦密德薩斯大學表演藝術學士及舞台導演碩士學位。留英期間曾隨法國戲劇大師菲利普.高利耶進修演技,並赴俄羅斯莫斯科藝術學院研習契訶夫戲劇。1991年與一眾熱愛戲劇的演藝學院同學創立演戲家族,致力推動香港戲劇發展,並憑《錯吻情真》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悲劇/正劇),此外亦經常參與不同劇團的演出。

近年專注導演工作,積極探索具本土特色的音樂劇場,作品擅於在細膩動人的感情中演繹宏大主題,重要音樂劇作品包括:《邊城》、《四川好人》及《一屋寶貝》,三劇均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整體演出。近作包括:《仲夏夜之夢》、《戀愛輕飄飄》、《朝暮有情人》、《星夢塵緣》及《美麗的1天》。彭氏於2008年獲英國文化協會選為「60位香港知名英國畢業生」之一,表揚其在舞台界的傑出成就。

 

關於改編、作曲及音樂總監  高世章

紐約大學音樂劇創作碩士,憑音樂劇Heading East獲美國Richard Rodgers Development Award。憑粵語音樂劇《四川好人》、《白蛇新傳》、《頂頭鎚》、《一屋寶貝》、《大殉情》及《奮青樂與路》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音樂創作及最佳曲詞獎。

 

憑電影《如果.愛》先後獲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亞太影展及香港金紫荊的最佳歌曲及音樂獎。憑電影《大上海》主題曲《定風波》獲第三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參與電影《投名狀》配樂獲提名金馬獎及香港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其他配樂作品包括:《老港正傳》、《大魔術師》、《魔警》、《親愛的》及《捉妖記》。

 

曾為張學友音樂劇《雪狼湖》國語版出任音樂總監,《學友光年世界巡迴演唱會》及《張學友1/2世紀演場會》譜寫音樂劇環節,任白慈善基金會《帝女花》、《再世紅梅記》及《蝶影紅梨記》譜寫新音樂。2010年為香港藝術節及毛俊輝戲劇計劃《情話紫釵》作曲。11年為倫敦Theatre Royal Stratford East撰寫音樂劇Takeaway,而14年則爲舞台劇《杜老誌》作曲,及爲慶祝澳門文化中心十五周年撰寫音樂劇《我要高八度》。14及16年與葉詠詩及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一屋寶貝》音樂廳,並由Decca出版錄音,再於18年合作演出電影配樂作品《高世章的神奇電影畫布》。

 

關於改編及作詞  岑偉宗

香港作詞人。主力創作音樂劇及舞台劇,詞作亦散見於電影、電視及流行曲。曾獲第四十三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第三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2011年獲CASH金帆音樂獎最佳正統音樂作品;06年獲得CASH金帆音樂獎最佳另類作品;亦曾四奪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原創曲詞獎。他除了是活躍於音樂劇及舞台劇的填詞人,也是少數同時涉足正統、流行、銀幕、舞台界別的專業填詞人。18年為一舖清唱及台北人力飛行劇團的無伴奏合唱音樂劇《阿飛正轉》編劇及作詞;為西九文化區及香港話劇團聯合主辦及製作的音樂劇《大狀王》作詞;為一舖清唱的無伴奏合唱說唱劇場《維多利雅講。繼續講》編劇及作詞;年初,也為香港話劇團《假鳳虛鸞》(La Cage aux Folles)粵譯歌詞。

–  完  –

 

傳媒查詢:

黃詩韻 Anita Wong 市務及拓展主管
電話:852-3103 5933
電郵:anitawong@hkrep.com
陳嘉玲 Karen Chan 經理 (企業傳訊)
電話:852-3103 5977
電郵:karenchan@hkrep.com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提供最佳體驗及改善瀏覽速度,請確定您同意並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再繼續瀏覽。接受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