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話劇團】選擇背叛自己的伴侶,是否代表著愛情不再?當關係變得疏離,內心感到空虛迷失,從陌生人身上能重新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溫度,找回存在的意義嗎?《叛侶》由澳洲編劇安德魯‧博弗爾(Andrew Bovell)編寫,劇本以不同的情感景象,訴說情感處理的對與錯,愛情的背叛與救贖。此劇在1996年於澳洲悉尼首演,大受好評,並獲澳洲作家協會AWGIE獎最佳劇本,隨後在歐洲和美國多次公演,更改編成得獎電影《愛情無色無味》(Lantana)。是次演出由黎煥雄(台灣)翻譯、藝術總監陳敢權任粵語改編及執導,申偉強、陳煦莉、黃慧慈、陳嬌演出,於即日至1月19日假香港大會堂劇院上演,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公開發售。
《叛侶》的故事以兩對出軌的夫婦作開首,以一隻落在樹叢的高跟鞋、一段心理治療師和會面者的對話、數段電話留言和多封情書推進,最終揭示九個角色之間重疊的關係和交錯的情感。一紙婚書不敵難耐的寂寞,與陌生人之間微妙的情感教人躍躍欲試。縱然如何努力嘗試把感情宣之於口,最終亦沒法傳達心中所思,因為我們都患上了愛情失語症。
《叛侶》的劇情朝多角度分支,時序和情景反覆跳躍,人物關係互相交錯重疊。編劇博弗爾就劇本的結構曾表示:「劇本分成三個部分,每部分都是四個人物之間關係的探索,卻是互有關聯。這種關聯存在於角色彼此之間,也貫串著整齣戲。有些角色會再出現、而另一些則會消失。在某一部分被顯現的故事,在另一個部分卻會包含重大意義,有如謎一般的推理,答案就似在目前,卻難以肯定。」他期待觀眾在看過《叛侶》後,會詰問在世上如何自處,如何有意義地生存等問題。
粵語改編及導演陳敢權表示:「若把『侶』字拆開,兩個口字加一撇,彷彿意指兩口子需要對話才能聯繫。但當空虛無法表達以至有口難言,一切恍如『愛情失語』,使關係退化,更甚者由『伴』轉化成『叛』……此劇另一妙處,是九個角色在關係上織結了一層無形的網。角色可能與至親漸漸疏離,卻與另一個陌生人連繫起來,足見人世間的相知相遇,是何等微妙!作為導演,我被這個劇本的挑戰性深深吸引!博弗爾筆下的九個角色,必須由四位演員分演,演繹變化奇多。編劇更以非線性敘事,令時序倒轉,場面分割,甚至刻意重疊台詞,但箇中意義又各有不同,衍生戲劇性的對比。」
傳媒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