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戲寶 三度公演
《父親》Le Père
虛實記憶交錯 生命的盡頭中掙扎
得獎戲寶 三度公演
《父親》Le Père
虛實記憶交錯 生命的盡頭中掙扎
【香港話劇團】年老乃每個人必經的生命課題,在生命的盡頭中,如果患上認知障礙症,身心將會經歷怎樣的變化?身邊的家人又將面對甚麼的困難及矛盾?法國炙手可熱劇作家霍里安‧齊勒(Florian Zeller)編寫的《父親》(Le Père),通過一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父親的視點,以第一身呈現患病的種種狀態,讓觀眾親歷整個過程,從而感受患者與其家人的感受、壓力和痛苦。此劇於2014年獲得法國莫里哀戲劇獎最佳劇本,以及獲提名羅蘭士‧奧利花獎、東尼獎等。去年霍里安‧齊勒更親自執導此劇電影版,並於今年初在辛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作世界首演。話劇團於2017年搬演此劇,並榮獲第二十七屆香港舞台劇獎四大獎項,前藝術總監毛俊輝更憑父親一角奪得最佳男主角。《父親》香港版本由歐嘉麗博士翻譯,助理藝術總監馮蔚衡執導,再次特邀毛俊輝連同劉雅麗、彭杏英、話劇團演員高翰文、申偉強、黃慧慈(▲ 組)、張紫琪(● 組)聯合主演,由7月17至8月1日假香港大會堂劇院上演,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公開發售。
《父親》講述年邁的父親André(毛俊輝飾)漸漸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與男友同居的Anne(彭杏英飾),決定將父親接回家一同生活,以便照料父親所需。患上認知障礙症的父親時而風趣時而迷糊,在他的認知裡,「現實」逐步瓦解,隨即引發了他與Anne的諸多矛盾。背負著對父親的愛、家庭的責任,Anne被現實逼迫得喘不過氣來,迫使她作出「恰當」的抉擇。父親在最後的歲月拼命掙扎,又能否逃出命運的操控?
話劇團曾於2017及19年兩度公演共三十場,全部爆滿,一票難求,並榮獲第二十七屆香港舞台劇獎四大獎項,包括:最佳導演(悲劇/正劇)、最佳男主角(悲劇/正劇)、最佳燈光設計及年度優秀製作。今年三度公演版本繼續由本團前藝術總監兼桂冠導演毛俊輝擔演「父親」一角,其教材級的演出,聯同彭杏英、劉雅麗及話劇團重量級演員的群戲效應,勢必再引發「搶飛」熱潮。
導演馮蔚衡表示:「今年《父親》第三次公演,作品的價值在於帶領觀眾進入認知障礙症病患們的大腦,窺探他們的世界。研究指出,香港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成年人的數字逐步上升,此劇正正提醒我們必須馬上正視和關懷。過往演出有很震撼的迴響,亦為病人和照顧者帶來不少安慰。我誠摯地以此劇獻給患上認知障礙的朋友、照顧者及醫務人員,給他們送上祝福和支持!」
特邀主演毛俊輝第三次飾演父親一角,仍深受劇本感動,「《父親》是一部描述患上認知障礙症的老人與他家人的戲,它既能讓人理解到這病患帶來的苦痛,同時它又透過病患者的角度去交代整個過程,其中充滿驚奇、猜度、幻想、更意想不到地令人發笑,怪不得劇作家自稱它是一齣『悲鬧劇』!在2017年首演後,由於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和支持,香港話劇團選擇在2019及2020年連續推出重演。對我這個『父親』而言,能繼續與觀眾分享這齣戲的信息和樂趣絕對是一件快事。」
關於導演 馮蔚衡
集演員、導演、創作人、節目策展於一身的劇界精英。英國艾賽特大學舞台實踐藝術碩士﹙MFA﹚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首屆畢業生。1988年加入香港話劇團,曾任首席演員、藝術總監助理、創作統籌、駐團導演等職位;現為助理藝術總監,負責統籌及策劃話劇團黑盒劇場的節目。
曾參與導及演的劇目超過一百齣,多次獲香港舞台劇獎提名,並八度獲獎,分別於95、96年獲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93、2002及15年獲最佳女配角﹙悲劇/正劇﹚,13、15及18年分別憑《紅》、《安.非她命》及《父親》獲最佳導演﹙悲劇/正劇﹚。此外,05年憑《酸酸甜甜香港地》榮獲第十五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配角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香港演員。05年獲頒授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長嘉許獎,以表揚其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貢獻。19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8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戲劇)。今年憑《如夢之夢》獲第二十九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悲劇/正劇)提名。
個人執導的作品有《心洞》、《臭格》、《紅》、《安.非她命》、《最後作孽》、《維港乾了》、《父親》、《祝你女途愉快》及《驕傲》等。近期與著名華人戲劇家賴聲川聯合執導《如夢之夢》。主導編作的作品包括:《三人行》、《細語後花園》、《戀戀4×6》、《志輝與思蘭 — 風不息》,並經常擔任「新戲匠」系列演出計劃的戲劇指導。曾為原創音樂劇《時間列車00:00》任聯合導演,並與新加坡實踐劇場郭踐紅聯合執導《在月台邂逅》,於新、港兩地演出。96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前赴美國進修戲劇,期間於外百老匯拿瑪瑪實驗劇院創作其首個作品《赤月》。08-10年赴英攻讀舞台實踐藝術碩士課程,以優異成績畢業,獲頒發院長表彰獎,讚揚其傑出表現。在學期間執導Fool For Love、Happy Days,改編及導演《紅色的天空》﹙英語版﹚,並以龍應台教授撰寫的《大江大海1949》為精神基礎而編作其畢業作品。
近年致力發展話劇團黑盒劇場成為孕育本土創作的戲劇平台,推動新形式作品,促成跨媒體合作,以及策劃香港國際黑盒劇場節和主題工作坊,帶動國內、外的交流,務求為觀眾營造不同層面的戲劇氛圍,也為年輕戲劇工作者提供一個具質素的發表空間。
傳媒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