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戲寶《父親》三度公演
16.04.2021
即時發布
得獎戲寶 三度公演
《父親》
虛實記憶交錯 生命的盡頭中掙扎
【香港話劇團】年老、衰退是人生必經階段,隨著社會人口老化,認知障礙症等疾病成為近年備受關注的問題。這種看似無藥可醫的病症,會為患者和其家人帶來什麼影響?香港話劇團即將再度上演《父親》,透過舞台劇的現場感,令觀眾化身為故事的主人翁,親身感受患者的處境及照料者的壓力,期望以戲劇讓大眾更關注認知障礙症。《父親》(Le Père)由法國炙手可熱劇作家霍里安‧齊勒(Florian Zeller)編寫,通過一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父親的視點,以第一身呈現患病的種種狀態,讓觀眾親歷整個過程。此劇於2014年獲得法國莫里哀戲劇獎最佳劇本,以及獲提名羅蘭士‧奧利花獎、東尼獎等。霍里安‧齊勒更親自執導電影版《爸爸可否不要老》,橫掃全球超過一百五十項大獎及提名,包括: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演員獎、奧斯卡金像獎六項提名、金球獎四項提名。話劇團於2017年搬演此舞台劇,旋即榮獲第二十七屆香港舞台劇獎四大獎項,包括最佳導演(悲劇/正劇)、最佳男主角(悲劇/正劇)、最佳燈光設計及年度優秀製作。19年再度上演,兩次演出共三十場均全院滿座,一票難求。而前藝術總監毛俊輝更憑父親一角分別奪得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IATC (HK)劇評人獎2017年度演員獎、2021年度上海壹戲劇大賞年度最佳男演員提名。《父親》香港版本由歐嘉麗博士翻譯,助理藝術總監馮蔚衡執導,再次特邀毛俊輝連同劉雅麗、彭杏英、話劇團演員高翰文、申偉強、張紫琪聯合演出。預售反應熱烈,加開5月30日最後一場,《父親》由5月20至30日假香港大會堂劇院上演,門票現於撲飛及城市售票網公開發售。
《父親》講述年邁的父親André(毛俊輝飾)漸漸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與男友同居的Anne(彭杏英飾),決定將父親接回家一同生活,以便照料父親所需。患上認知障礙症的父親時而風趣時而迷糊,在他的認知裡,「現實」逐步瓦解,隨即引發了他與Anne的諸多矛盾。背負著對父親的愛、家庭的責任,Anne被現實逼迫得喘不過氣來,迫使她作出「恰當」的抉擇。父親在最後的歲月拼命掙扎,又能否逃出命運的操控?
藝術總監陳敢權十分欣賞此劇的筆觸成熟細膩,劇中的情感與矛盾描繪得絲絲入扣,寫出親情和責任的矛盾,也顯出「老」和「病」帶出的孤寂無奈。這演出,導與演的陣容更是質素的保證,透過演員細膩的現場演繹,與觀眾的即時反應起了互動作用,這種現場感是其他演出方式不能替代的。此劇得獎無數,去年因疫情被迫取消公演。今年呼應話劇團2021-22劇季主題「戲劇‧回歸生活」,將貼近生活的戲劇作品再三推介給觀眾,期待與觀眾再次透過現場演出,一起共鳴、一起感觸、一起反思我們的生命。
導演馮蔚衡表示:「《父親》的價值在於帶領觀眾進入認知障礙症病患們的大腦,窺探他們的世界。研究指出,香港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成年人的數字逐步上升,此劇正正提醒我們必須馬上正視和關懷。過往演出有很震撼的迴響,亦為病人和照顧者帶來不少安慰。我誠摯地以此劇獻給患上認知障礙的朋友、照顧者及醫務人員,給他們送上祝福和支持!」
特邀主演毛俊輝十分期待《父親》的第三度公演。他表示:「這是一部描述患上認知障礙症的父親與他家人的戲,編劇通過這位父親的眼中去看世界,所以這個戲是充滿戲劇性。在2017及19年演出時,我們得到很多觀眾的掌聲,喚起了觀眾對認知障礙症的關注。此劇同時亦提醒我們,當我們處於最艱難的時刻,我們更要積極面對,多關心身邊的人,愛、關懷和支持都是所有疾病的最佳良藥。」
– 完 –
傳媒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