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5「風箏計劃」精煉作品演讀 編劇訪問

27.09.2025

戲劇與人生的年月交織——《忘年》編劇訪問

問︰香港話劇團戲劇文學部
答︰《忘年》編劇林澤銘
 
1. 可否用一句話介紹您的入圍劇本?
 
一對年齡相差31年的男同志戀人,為了「在一起」努力跨越人生階段的不同步。
 
2. 創作《忘年》的原因是甚麼?
 
我有個比我年長的另一半,是完全生於不同年代的那種。初相識時,我們即使沒有坦言相對,卻也感覺到大家對「年齡差」這回事很在意;因為它揭露了許多價值觀的相異、人生階段的不同步、未來的不確定性,亦暗示了二人很大機會未能如「正常」情侶一般同偕到老。直至數年前,一位朋友意外離世,教我切身體會到生命無常,觸發我思考有關人生、死亡等課題。我忽然覺得,兩個人的所謂差距,在不可預測的人生裡,原來不足掛齒。年長的、年輕的,既然都在面對同樣的人生課題,那麼我們是否都可以忘卻年歲的距離,化解彼此間的鴻溝?於是,《忘年》就這樣誕生了。
 
3. 如何想像出劇本中的角色?
 
劇中故事時間橫跨15年,而劇本亦強調兩個角色各自經歷的不同人生階段,所以我會以「人生階段」作為設計角色的切入點。Daniel Kong是年輕的那位,由19歲演到30前半,經歷的人生轉變十分豐富,如上大學、踏足社會、成家立室等,基本上就是一個少男進化成一個男人的coming-of-age旅程;這個年齡範圍,恰巧跟我很接近,因此偶爾我會觀照自身,回想那個階段的我覺得甚麼最重要,怎樣看世界,然後再想想Daniel Kong這個角色會否也有這種特質和想法。至於年長的那位Daniel Tang,我會想像一個50至60前半的男人會經歷些甚麼——那些顯然不是年輕人所遭遇的高低跌宕,很大部分是一些自己無法掌控的外在因素,如體力下降、在職場上被取代等。幸運地,我身邊也有不少這個年齡層的朋友,我可以透過觀察他們的行徑舉止和聆聽他們的分享,想像劇中的Daniel Tang是個怎樣的人。
 
此外,我創作角色時都會為他們設計一個確實的出生年份。只有這樣,我才可以更確切地想像角色在哪一個年代成長,經歷過哪些歷史或社會事件,追慕過哪些流行文化或明星之類。這些資訊,也許不會在故事中明言,但對我建構一個角色的價值取向很有幫助。
 
4. 現時的劇本中,最喜歡哪一個瞬間?
 
我喜歡在博物館任職保安的Daniel Kong,坐在一幅越戰遺孤照片前,叩問不同年代的人經歷的苦難能否相提並論。我在越南旅遊時參觀了越戰的紀念館,館內很多慘不忍睹的相片,不禁教我反思生命中種種的不如意,對比歷史洪流中的戰爭與災禍,根本微不足道。然而,這又是否代表我們不應在意自己的痛苦?我沒有答案,Daniel Kong也沒有答案,但那一刻真誠的思考,然後真誠地承認無答案,是我認為劇本中最美麗的瞬間。
 
5. 「風箏計劃」讀劇和精煉的過程對您有甚麼啟發?
 
一個劇本若精煉未夠,貿然搬上舞台,經過幾場演出,一切便會驟然結束,亦會很快被遺忘,消失於茫茫大海。「風箏計劃」給我的啟發是:劇本的生命力理應不止於此,而是延綿不絕,既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更可反覆細味。這計劃容許編劇持續不斷地打磨劇本,為的就是希望劇本未來也可持續不斷地飛舞。在修改、精煉、排練及吸收觀眾意見的過程中,我發現劇本仍有許多未被挖掘的可能性;每次的小發現,都讓我驚喜萬分,亦令我更確信劇本絕非硬梆梆的文字,而是有生命的。
 
6. 有甚麼特別的編劇秘訣、方法或小習慣?
 
我會到酒吧喝酒。我很喜歡收集不同人說話的特質,包括言辭的運用、聲音的質感等,作為編寫對白的素材,而酒吧確是一個好地方,讓我觀察到不同人的言行舉止和語感。此外,我每次寫一個新劇本時,都會找來一個值得參考的經典劇本,然後當作自己進行臨摹,嘗試活學活用經典劇本的技藝,鞭撻自己要追求該劇作家的藝術高度。
 
小習慣是我會播著Taylor Swift的第11張個人大碟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寫劇本。一來我極度欣賞這位歌手把純粹的個人經歷,化成精雕細琢、能與全球聽眾共鳴共感的音樂傑作,二來我認為所有編劇都是傷痕纍纍的tortured poets,這張專輯名稱太中了!
 
7. 為甚麼喜歡寫劇本?
 
我認為戲劇寫的,都是人走投無路之際,不得不作出決定的一瞬間;日常如表不表白、出不出櫃、分不分手,在戲劇裡都可以是壯麗的to be or not to be。然而,現實生活裡,我們總是步步為營,不希望走進死胡同;但事實上,我們潛意識也許都很期待這些戲劇性的困境降臨,好讓自己有原因地鼓起勇氣、孤注一擲。我們羨慕主角擁有積極的行動力,只因人的惰性與怯懦,驅使我們一拖再拖,最終與目標距離越來越遠。我喜歡寫劇本,因為我想在創作過程中,感染主角那種為了理想不惜一切、孤注一擲的精神。我喜歡觀察人、想像人、分析人,因此我很享受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思考人到底是怎樣的物種。
 
另外,我總覺得世上沒有人會有興趣聆聽別人分享甚麼人生體會,但若這些所思所想化成扣人心弦的故事,人們的興致或許就會來了。我相信故事仍有這種勾起他人興趣,繼而為人帶來啟發的力量,儘管微弱,也非即時見效,但總會比「齋噏」好點吧!
 
8. 在劇本創作的路上,您認為最重要的是甚麼?
 
戲劇陪伴是很重要的。創作的路很孤單,也容易產生盲點,若找到一些並肩同行的小夥伴,時而供應滿滿的情緒價值,時而一語道破你的不足與缺點,不但是賞心樂事,對創作過程亦大有幫助。他們可以是為你的作品提供誠實的意見和養分的同伴,也可以是同樣熱衷創作,與你互相鞭策砥礪的戰友。數目不必多,兩三個都夠了。
 
編劇簡介 林澤銘:
畢業於香港大學,主修日本研究及韓國研究。其後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藝術碩士課程,主修編劇。現職廣告,專責文案創作。
 
舞台編劇作品包括:香港話劇團「讀戲劇場」《男湯》、演戲家族《男湯—音樂劇圍讀》、影話戲《品德教育》及綽舞場「當代舞劇發展計劃」《黑點》等。
 
近年涉獵影視劇本創作,電影劇本《小城男孩》入選香港新晉創作人協會「新晉編劇計劃2024」。
 
戲劇会社「辛辣節奏」兩大首腦之一。

生存與毀滅之間的抉擇——《刺客與漁女》編劇訪問

問︰香港話劇團戲劇文學部
答︰《刺客與漁女》編劇武庭英
 
1. 可否用一句話介紹您的入圍劇本?
無論何時,我們都要為自己作出的選擇負責。
 
2.  創作《刺客與漁女》的原因是甚麼?
疫情三年的時間,讓我明白我缺的是勇氣。
 
3. 如何想像劇本中的角色?
我把所有的角色都視為我身邊的人,我愛他們,但我同樣為他們擔心。
 
4. 現時的劇本中,最喜歡哪一個瞬間?
漁女沉湖,我將這個瞬間,視為千萬個和我一樣的人失去未來時的痛苦瞬間。
 
5. 「風箏計劃」讀劇和精煉的過程對您有甚麼啟發:
毫無疑問,我愛香港話劇團,以及這次風箏計劃所有的讀劇,還有精煉過程中參與的同仁。只有在戲劇裡,我們才不是這個世界的孤兒。我想這也是我受到的啟發,我必須愛我的文字,珍視它。如你們一樣。
 
6. 有甚麼特別的編劇秘訣、方法或小習慣:
秘訣和方法沒有,小習慣就是我會思考很久才敢下筆。一旦動筆,就不會收住,與劇本中的角色同悲同喜。
 
7. 為甚麼喜歡寫劇本?
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讓那些失去聲音的人,重新說話。
 
8. 在劇本創作的路上,你認為最重要的是甚麼?
必須真誠、必須有愛、必須保持思考。
 
 編劇簡介 武庭英:
 武庭英,97年生,山西人。現為南京大學文學院創意寫作博士生。小說作品發表於《作家》、《山花》、《山西文學》、《廣西文學》、《廣州文藝》、《特區文學》等雜誌。曾獲首屆「無界 · 收穫App雙盲命題寫作大賽」三等獎。劇本《保礦!保礦!》入選2021年山西省新創戲劇文學劇本徵選扶持項目,並由山西省話劇團簽約創排。

在虛構中與真實和解——《土星來信》編劇訪問

問︰香港話劇團戲劇文學部
答︰《土星來信》編劇胡曉
 
1. ⁠可否用一句話介紹您的入圍劇本?
兩個人生「卡住」的年輕人與自己和解的故事。
 
2. 創作《土星來信》的原因是甚麼?
大概是兩年之前,自己處於人生低谷期,對前路非常迷茫,也對自己沒有信心,開始迷上了占星學,想要了解自己的人生劇本,未來自己還有沒有變好的可能。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到土星正運行至自己的星座,它寓意著壓力與阻礙,也象徵著無法迴避的挑戰。當時自己因此獲得了某種寬慰,好像目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都只是暫時的,土星總有一天會離開,認真完成它的考驗後會得到bonus。當時因為花了很多時間沒日沒夜地沉迷占星,暗下決心要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寫成一個劇本,那麼這些沉迷的時間也不算白費了(笑)。當看到2024年「風箏計劃」的徵稿命題是「解開生活密碼」,就突然覺得很契合自己之前想寫的話題,於是就創作了《土星來信》。
 
3. 如何想像出劇本中的角色?
兩位主角Seven和Tim其實都是自己的兩個分身,因為他們的某些經歷和內心感受都是自己真實有過的,一些病理性的問題也是自己身邊朋友有過的,所以在人物塑造方面其實不需要太多的想像。而Tim身上最突出的細節——永遠背著貓的外出包,是在搭乘地鐵上班時常常會遇到的一個路人身上的特徵,當時對這個特徵非常好奇,也覺得很有意思,有很多發散性的聯想,就把自己聯想到的放在劇本的角色身上。
 
4. 現時的劇本中,最喜歡哪一個瞬間?
最喜歡的瞬間其實是結尾,水管的聲音再度響起,比任何一次都持久響亮。因為自己很喜歡去捕捉一些生活中並不浪漫的日常細節,但賦予它一些浪漫的可能。被卡住的人們常常活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我希望結尾水管的聲音可以代表某種日常的力量,去穿透他們堅實而封閉的壁壘。
 
5. 「風箏計劃」讀劇和精煉的過程對您有甚麼啟發?
首先我最深的感觸是「風箏計劃」的所有老師、前輩、演員和其他工作人員共同組成了一個非常supportive的團隊,無論是前期的對接、讀劇還是精煉後的回饋,整個流程都非常專業、高效、絲滑,會讓創作者感到很有安全感。所有創作者想要進一步精煉劇本,其實都非常需要來自觀眾的直接回饋,而這恰恰是新人創作者很缺乏的寶貴機會,「風箏計劃」的精煉和演讀環節則非常好地建立了這條反饋迴路。
 
如果要說啟發的話,我覺得可能是內地、香港兩地創作微妙的不同,內地的戲劇創作似乎不太講求一種相對集中的戲劇情境,更在意觀點和感受的抒發(也許只是自己的片面觀察),但香港的觀眾們似乎對一種戲劇邏輯的合理性更加看重,這個部分也是自己未來想要多加注意和練習的。
 
6. 有甚麼特別的編劇秘訣、方法或小習慣?
談不上秘訣和方法,小習慣是偷聽人講話,餐館裡,地鐵上,計程車裡等等,聽大家聊天非常有趣,總是沒頭沒尾,但又塞滿生活的紋理,喜歡被海量細節浸泡的感覺,是技巧難以企及的部分,也常常記錄下來。
 
另外我總覺得作為編劇,比起形容詞,自己對名詞的積累太少了,有段時間很愛看科普文,覺得會比文學類內容更有刷新大腦的感覺。
 
7. 為甚麼喜歡寫劇本?
我想是因為有處理真實的需求。當生命中遭遇了一些觸發了自己某種情感和體悟的真實,就會想要用創作去封印住這份真實,但往往為了封印一點點的真實,需要非常龐雜的虛構。虛構為真實而存在,我喜歡為了包裹住真實的核心,把已經離現實非常遙遠的虛構一點點組織起來的感覺,像凝結一枚琥珀。
 
8. 在劇本創作的路上,您認為最重要的是甚麼?
信念感。如果懷疑自己創作的故事是否有需要被人聽見、看見的意義,那在面對創作過程中的種種困難時就很容易動搖與放棄,也就可能不會創作出任何東西了。所以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初稿可以是垃圾,但至少先讓它存在。
 
編劇簡介 胡曉:
本科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長片電影劇本《快活又美妙》獲2024FIRST 驚喜影展編劇實驗室妙筆生花獎,戲劇劇本《青年路蟈蟈》入選2024聲囂劇讀節,曾以編劇和戲劇構作身份參與劇場作品《鋼琴師》、《1027》及《家庭教師》。

在浪潮兜兜轉轉——《在一缸大海中活著》編劇訪問

問︰香港話劇團戲劇文學部 
答︰《在一缸大海中活著》編劇胡筱雯 
 
1. 可否用一句話介紹您的入圍劇本? 
  
一個知識分子、一個沒有父母的少女、一個愛囤積的母親被困在一個家的故事。 
 
2. 創作《在一缸大海中活著》的原因是甚麼? 
 
覺得我們都是受困在魚缸的金魚——這是一個用到爛的比喻,但我在想困住金魚的其實不只是魚缸,而是牠們必須要在水中才能生存的條件;正如人之所以受困,除了那些自上而下施加的壓迫之外,更多來自一個人的內在,來自他曾經歷的事物——我們透過累積經驗找到在世界生存的方法,卻又會因為過去的創傷,以及與人的牽絆而裹足不前。所以一個人為甚麼想走卻又無法離開,想要靠近和剖析如此矛盾的狀態,是我創作這個劇本的原因。 
 
3. 如何想像出劇本中的角色? 
  
我書寫的角色通常取材自日常生活,有幸在生活中得到朋友的信賴,聽他們分享自己的煩惱,很多時候這些煩惱會重複又重複地出現,有些人會覺得煩厭,我卻有一種欲望想要挖掘這些朋友內心深處真正害怕和渴望的是甚麼,這就是做編劇的人「變態」的地方吧。文青男、MK妹、有囤積症的母親,是香港很常見的「角色」,我綜合了身邊很多人寫成這些角色,也覺得這些角色能反映在不同時代誕生的人的價值觀。 
 
4. 現時的劇本中,最喜歡哪一個瞬間? 
  
我喜歡小紅魚第一次跳出魚缸的瞬間,因為非常純粹,跳躍這件事本身就能帶來快樂和自由。 
 
5. 「風箏計劃」讀劇和精煉的過程對您有甚麼啟發? 
  
第一次讀劇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因為我沒有想到這個劇本可以如此「搞笑」,所以修改劇本的時候也嘗試加一些喜劇元素進去。我也特別感謝在精煉過程中指點我的前輩們,這個劇本由創作、投稿、第一次讀劇到現在第二次讀劇,中間相隔了超過一年的時間,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找回創作這個劇本的初衷,一種跟觀眾和世界分享自己想法和感受的真誠,謝謝他們一直提醒我這一點。 
 
6. 有甚麼特別的編劇秘訣、方法或小習慣? 
  
沒甚麼秘訣和方法,每寫一個新劇本都好像在重新學習寫劇本。我的小習慣是會為每一個劇本定一首主題曲,然後會一邊聽一邊寫;最後一次修改《在一缸大海中活著》的時候,我聽的是Beyond的《十八》。 
 
7. 為甚麼喜歡寫劇本?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會想像某些段落、某些對白可以如何和觀眾產生共鳴,每次想像的時候都會非常期待。我相信創作是理解、連結、感動和想像,而寫劇本就是創造一個世界,讓一班人能夠在裡面遊玩、探索,然後找到他們覺得被理解的部分,再把這份感動分享給更多的人。布萊希特說過,在黑暗的時代我們歌唱,為那黑暗的時代歌唱,就是戲劇和藝術的意義吧。 
 
8. 在劇本創作的路上,您認為最重要的是甚麼? 
 
誠實面對自己,誠實面對別人。縱使有些話不能說得太明白,還是要抱著渴望與人連結的心情,然後用意志力,堅持書寫,堅定地把想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 
 
編劇簡介 胡筱雯:
正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修讀戲劇藝術碩士課程,主修編劇,曾獲「未來劇作家獎學金」。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學士,主修政治與行政學,副修新聞與傳播學。 
 
編劇作品包括︰新域劇團「劇場裡的臥虎與藏龍」計劃《牆與門》及《涼風有信》、中大劇賽《旅人》及《飛》。另外曾於一條褲製作的《2047的上半場與下半場》擔任編作演員。 
 
戲劇構作作品包括︰香港話劇團《下一站,天國》(戲劇構作)、《使命必達》(助理戲劇構作)、《塘西馴悍記》(構作助理)、《匙羹》(構作助理)、《凶的空間》(構作助理);香港演藝學院《失竊的時光》(戲劇構作組)、想不到戲劇節《心之所欲》(聯合翻譯及戲劇構作)。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提供最佳體驗及改善瀏覽速度,請確定您同意並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再繼續瀏覽。接受Cookie